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两国使节进京觐见当面提出这个问题后,皇帝给出的答案是非常理解,但心有余力不足。西域面积广袤,边境绵长,然帝国兵力空虚,无力处处严防死守。
如果布哈拉与哈萨克汗国愿意可以派兵封锁边境,只要不影响商队通行,不跨越边境扰乱秩序,大明帝国绝不干涉。
使节当然能听得出这是废话,布哈拉和哈萨克两国即便有能力派兵封锁边境也不敢真这么做。边境上也没有真画着线,万一谁跑过了点,往轻里说是不小心,认真起来就算侵犯。
以大明皇帝的一贯作风,就算不出兵攻打,张嘴要点赔偿绝对不过分。所以这个办法肯定不成,还得苦苦相求,望天朝上国体恤藩属小国的难处,伸手拉一把。
态度端正了,大明皇帝立马露出了和煦的微笑。他说堵不如疏,与其眼睁睁看着国民流失,半点好处拿不到,不如直接开放边境,让国民自由来往。
这样一来虽然出去的人会更多,可架不住回来的也更多。毕竟是故乡,出去挣钱是迫不得已,但凡有可能都愿意在尝到了漂泊之苦后回乡慰藉下受伤的心灵。
而出去的都是穷哈哈,回来时大部分兜里揣着银币。到了家不得置办个新帐篷、再买点家具啥的,反正不管买啥,有一部分在大明帝国挣的钱是要花在本国的,就两国朝廷来讲并不吃亏。
但这并不根治的办法,要想治标又治本,皇帝说还是要开放边境。随着两国打工人的回乡,势必会有人在家乡创业,也学着西域各地那样,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开办种植园或者加工厂。
这些人外出打工好几年,不光积累了资金还学了技术,说不定就会成功。然后两国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可以让本国百姓在自己国家里打工挣钱。
皇帝出的主意怎么听怎么有道理,而且有西域地区的发展轨迹当实例,说不信都不好意思。于是布哈拉和哈萨克两国陆续开放了边境,允许国民自由进出,效果非常显著。
确实很快就有本国打工人回来,带着银币和技术在家乡开办毛纺作坊和棉花种植园,一年之后见到了收益,立刻又有更多人跟进。
有些人卖掉了祖辈的牧场,有些人则去西域找日月银行贷款。一时间在西域通往两国的关隘前排了长长驼队和车队,装满了各种设备、原料,都是回去创业的。
杜文焕在视察西域都司时,黄太极特意聊起这件事。天天看着两国打工人四处采购然后往家乡运,既替他们高兴又有点担忧。
高兴的是这么多人找到活计,总算能养活一家老小了。无论是不是本国百姓,吃饱饭的人多了终归是好事,积大德了。
担忧的是种植园和加工厂好像没那么容易弄,连西域这边都有不少赔钱的,两国百姓才接触了多久,经验太少还缺乏上下游产业支撑,会不会赔得多赚的少呢?
“他们听了陛下的金口玉言,以为是救命稻草,实际上比砒霜还毒!”杜文焕只听了个开头,就给出了很大逆不道的结论。
“陛下之法出于善意,有理有据,怎能为祸?”黄太极对顶头上司的不当言论只能充耳不闻,但对结论很不理解。皇帝给出的办法明明是大善,为什么会被说成剧毒呢?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话你该不陌生吧?陛下经常以此句教导下属做事不能死扣条文,要根据不同条件随时变通。
此事就是标准的水土不服!西域都司的种植园和加工业之所以红火,除了当地条件适宜之外还离不开内地的需求。
这里出产棉花、干果、羊毛制品,只要产出来了,大部分都会通过轨道马车运回内地。一部分送到各地销售,一部分直接顺着黄河入海,装上大海船送往南边。
布哈拉与哈萨克汗国的自然条件与西域都司差不多,可他们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和运输条件,生产少了没利润,生产多了没销路。”
和自幼在山林里与野兽搏杀的黄太极相比,杜文焕是标准的将门子弟,不光继承了家族的军事才能,还早早进入海户司学习,说能文能武一点不为过。
而且他深谙景阳皇帝那套经济理论,立马脱下军装就可以当布政使,是个标准的军民两用人才。
“……如此一来两国百姓开办的产业大多会破产喽?陛下说过若想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温饱,家有余财,如此一来岂不是给边境增加了变数?”
黄太极也不是白给,他年轻的时候没怎么接触过这类事情,可投降之后却一直在学习。有道是勤能补拙,再加上执政一方多年,在政策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
“道理确实如你所言,可两国百姓并不知道是陛下授意,首先要恨的是两国朝廷。而且陛下还留有后手,在这些产业里靠日月银行抵押贷款者为数甚多。
那西番女鬼可不是菩萨,还不上钱肯定会有大明商人拿着贷款合约去接收破产的种植园和加工厂。别看这些产业在两国百姓手里经营不下去,一旦落入日月银行手里马上就能原地复活。”
然而杜文焕并不这么认为,黄太极大道理明白了,但还没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活学活用,条件一旦过于复杂就容易乱套。
“……属下明白了,陛下是在报复之前两国朝廷不允许大明商人投资办厂的政策,手段确实高明,只是牵连未免多了些。”
经过杜文焕的连续指点,黄太极终于想通了。合算从一开始皇帝就没打算帮两国发展经济,想的全是如何让大明商人进入。
而且手段耍得非常巧妙,耐心也真足,活活拖了七八年,估计连两国大臣都把这件事给忘了。然后通过民间合约,不声不响的就把这层硬壳给敲破了。
只要让这批商人钻进去,两国不想开放市场也得开放了。还不用特别激烈的手段,用不了多久,两国高层就得主动提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