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塞纳河畔,巴黎,卢浮宫北翼。一名男子站在落地窗前,盯着淅淅沥沥的雨丝发愣。
红色小圆帽恰到好处的扣在后脑,鲜艳的红色长袍盖住了鞋子,银白色丝绸大领扣得严丝合缝,胸前的十字架金光闪闪。
从装束上看这是名高级神职人员,翻译成人话是红衣主教,再严谨点应该称为枢机主教,还至少是某个教区的大主教。
从相貌上看他的脸颊消瘦,下颌尖锐,鼻梁挺拔但鼻头不高,仿佛一堵矮墙把脸强行分成了左右两瓣,也让整个面容显得坚硬、顽固。
由神做主分配在左右两侧一边一只的眼睛,公平倒是公平了,形状却不太美观,呈三角形,又给容貌添加了几分狡黠和阴郁。
53年前他出生在巴黎小贵族家庭,父亲曾经是亨利三世的近臣,后来又追随过亨利四世。但始终也没混起来,在贵族圈子里很不起眼。母亲虽然出身不是贵族,但外祖父是最高法院律师,人脉有点广,也算门当户对。
青少年时期他进入加尔维学院学习军事和神学,21岁被亨利四世任命为吕松主教。这可不是他天生聪慧、成绩优异,少年成名,被国王慧眼识珠,主要得感谢担任法国陆军元帅的教父阿尔芒,以及贵族出身。
但他也不是碌碌之辈,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区区一个法国最穷教区的主教,经过十年钻营,抓住亨利四世被刺身亡、路易十三年少登基,王太后玛丽摄政,宠信意大利老乡孔奇尼,引发贵族集体反对等时机,通过三级议会的推举成为国王的国防和外交秘书,正式步入仕途。
可越接近权力中心越会身不由己,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转年国王和王太后翻脸了,在一群贵族的支持下诛杀了大权在握的孔奇尼,驱逐了王太后玛丽。
曾经为王太后办过事,且私人关系不错的他也不得不跑到罗马教廷控制区暂避风头。在这里他写下了《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书,深深打动了格里高利十五世,转年就被任命为枢机主教,掌管巴黎教区。
虽然经过新教分裂,天主教的地位远不如前,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17世纪初,枢机主教的职务不仅标志着教会中的地位,也半只脚迈进了高层政治圈。
不过真正让他登堂入室被国王重用的并不是主教身份和教皇的赏识,而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了王太后玛丽与国王路易十三的母子和好。
虽然王太后勾结贵族有谋逆的事实,但毕竟有母子关系,娘家又是意大利巨富美第奇家族,曾经帮亨利四世偿还过大笔欠款,路易十三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不想做的太绝。
于是劝说王太后结束逃亡,公开返回法国与国王和好如初,给世人表演一出母慈子孝戏码的重担就落到了跟着王太后一起逃亡的他肩上。
他也没溜肩膀,很快便说服了王太后返回法国居住,并在合适的时间回到巴黎与路易十三母子见面。
通过此事,路易十三看到了他解决天主教和新教、旧贵族和新兴资本之间矛盾的能力,遂任命其为首席顾问,并在两年后成为首相。
他就是法国欧陆霸主和海军的缔造者、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法国首相、红衣大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
和消瘦孱弱的身体相比,他的智慧和精神力显得无比强大。一手创造了法国的辉煌,让能力平平的路易十三成为了一代名君。同时又是狡诈阴狠的政客,手上沾满了政敌的血,将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从鼎盛打入了衰败。
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外交事务上,强权即真理。
之后雄霸全球几百年的大不列颠和美利坚,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遵循的基本也是这条原则。
乌尔班八世在他死后是这么评价的:如果有上帝,黎塞留枢机主教就有得辩白了。如果没有上帝,那他的一生也够辉煌的。
能明显听出来,教皇对于这位神职人员充满了羡慕嫉妒,还有点畏惧。以至于人都死了也不敢指指点点,只能借助上帝来暗喻其干了一些不太道德的事情。
但在大部分法国人的心目中黎塞留首相无疑是英雄,是匡扶王室、拨乱反正、带领法国走向强大的中兴名臣,就像铁血宰相俾斯麦于德国人一样。
若是能把他和洪涛放在一起,估计很快就会成为知音。两个人的治国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在加强王权、遏制邻国发展和对外扩张方面如出一辙。
但也很快会有一个人倒在血泊之中,因为同行是冤家,越有主意越强势的人就越不允许有第二个能与自己匹敌,还同样意志坚定的人存在。
然而此刻,以计谋百出、合纵连横、冷酷无情著称的铁血首相却显得有些落寞,黑色的眼眸里黯淡无光,好像突然间老了十多岁,消瘦的脸颊在花白头发的衬托下愈发枯萎。
“喵……”一只黄褐色的花猫突然出现在落地窗前,前腿绷后腿弓,使劲儿伸展了一下躯干,抬头看着首相发出了召唤。
“亲爱的佛朗索瓦,现在不是时候,外面正在下雨,泥水会弄脏你的毛发。把它送回家,再喂些食物。这几天我恐怕都不能和它们一起愉快的散步了,这里的气氛也不利于它们的健康!”
看到小猫,黎塞留脸上终于有点笑容,但也仅仅是一闪而过,更没有弯腰去触碰,而是转头冲缩在门边的老管家吩咐了一句,大步走向了办公桌。
就在半个月前,交战各国在圣日耳曼昂莱宫的国王厅里签署了停战协议,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令欧洲各国都疲惫不堪的乱战。而促成交战各方快速达成协议的,就是自己。
按说这是件值得高兴和自豪的成就,为此举国欢庆也不为过。但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次停战并不是交战各国自愿的,而是被逼无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