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太冲动了,不像个五十岁的人。”
对于巴达维亚总督当面提出辞呈,奥兰治亲王和科内利斯都很尴尬。彼得议长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好在事情发生在东印度公司,他还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是冲动,是胆怯!热带的生活和优渥的报酬让他逐渐丧失了锐利和勇气。”
科内利斯认识科恩很久了,曾经还在任命巴达维亚总督的会议上投过赞成票,哪怕候选人是位年轻的高级商务代表,没有任何背景,依旧选择了支持。原因很简单,这个人维护了公司的利益,让股东们大大受益。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当初那位挺身而出让荷兰东印度公司一跃成为亚洲海域唯一航运商的年轻人逐渐老迈,不再以为公司服务为荣,是该换一换新鲜血液了。
“科恩先生提出的担忧并不是胆怯,大明海军确实有能力凭借恩鸟港封锁好望角。而我们在那边最近的补给港也在3000多公里之外,是这样吧?”
对于科恩总督的辞职奥兰治亲王同样感到突然,却不是特别诧异。自从抵达巴达维亚开始,这位总督就在不停介绍大明帝国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他非常了解这个国家,了解到有些崇拜了。
而科内利斯和彼得这样的共和派商人却是第一次亲临亚洲,脑子里对亚洲的认知仅停留在文件上。谁的话更值得信任、更具参考价值,一目了然。
可眼下荷兰共和国内的局面已经不是在理性探讨一件事的真伪了,而是纯粹的站队。大明帝国的扩张侵犯到共和派贵族和商人的利益了,欧洲各国君主的态度又给了他们反击的机会,顺便还能压一压奥兰治派,不死死抓住才怪。
但任何事都要有个度,如果共和派拿不出足够的开战理由,自己坚决不会批准共和国加入所谓的欧洲联军。到时候无非再来一次大哥莫里斯曾经用过的手段,用军队血洗共和派,顶多失去法国人的支持。
“呃……西印度公司去年刚从葡萄牙人手里把罗安达港四分之三所有权买下来,按照大明标准,这个港口距离恩鸟港有5000多公里。”
彼得.克里斯托弗.桑特的职务是荷兰省议长,同时桑特家族又是西印度公司的股东,所以亲王这个问题该由谁来回答很明确。
和东印度公司相比,西印度公司在后世的名号并不响亮,原因有很多。但在17世纪的欧洲,联省共和国的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属于并驾齐驱,前者还稍稍领先。
毕竟西印度公司活动的范围在大西洋海域,也就是欧洲的家门口,从事的行业大多与新大陆有关。而遥远的东方在很多欧洲人心目中基本等于传说,并不是特别关心。
那西印度公司最大的业务是什么呢?说起来特别低级,两个字,奴隶。后世很多国人一提起黑奴买卖,总会把英国人视为罪魁祸首。
实际上有点冤枉了,英国既不是奴隶贩运的创始者,也不是贩运流程的建立者。它只是在18世纪之后把这个暴力行业卷成了没人乐意干的苦活儿,进而垄断。
真正的罪魁祸首有两个,创始者葡萄牙和规模化的荷兰。而西印度公司就是荷兰人用来抓捕、贩运非洲黑奴的专门机构。
在这家公司的大力创新和推动下,每年被卖到新大陆的黑奴数量翻了至少3倍,直接把最先开展贩奴生意的葡萄牙人给挤出了产业圈。
而洪涛在亚洲的一番折腾,导致荷兰商人赚取了大量利润,间接为西印度公司注入了更多资金,使得其比历史上更为庞大、业务范围也更广。
新大陆上的烟草种植园多一半全控制在这家公司手里,雪茄烟也是他们在欧洲大力推广,成效显著。
另外西印度公司还是新大陆白糖的主要制造商和运输商之一,西班牙人费了半天力气种植的甘蔗,最终却要送到荷兰人开办的工厂里榨糖,然后送上荷兰商船运回欧洲。
因为荷兰人掌握的制糖技术更先进,可以提高白糖产量并且让糖更白。而荷兰商船的数量也最多,出于成本考虑,商人们自动忽略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敌对状态。
“5000多公里有多远?”奥兰治亲王不太习惯大明的度量衡体系,想得到更直观的数据。
“……如果乘坐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大概需要25天左右。”真别说,科内利斯市长对航海还是有些了解的,略微心算了十几秒钟就给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
“如果换成大明帝国的商船呢?”但亲王却从中听到了另一层意思,并打算彻底搞清楚。
“呃……会稍微快几天。”这让科内利斯有些犯难,可看着亲王坚持的表情不得不再算了一遍。
“看来科恩先生没有夸张,那么我想知道失去了海上优势之后,联军该怎么威胁到大明帝国的核心?难道让士兵们一路步行穿越整个亚洲大陆去和明军作战?
奥斯曼苏丹即便答应出兵,也仅仅能把大马士革夺回去,绝不会为了欧洲拼尽全力,而这种程度的伤害不足以让庞大的帝国做出任何让步。”
然后亲王就开始引申了,在陆军方面他不用咨询任何人就可以计算出大致的兵力对比。结果好像也不太乐观,主要是后勤无法保证。
“在亲王殿下离开阿姆斯特丹时,查理一世的特使也乘船前往阿尔汗格尔斯克,在那里与戈利岑家族代表秘密会晤。如果不出现太大意外,米哈伊尔一世将会改变中立态度,让俄罗斯加入欧洲联军。
这样的话大明帝国就要在恩鸟港、大马士革和北方三面作战了。哦不,还要加上太平洋群岛。查理和路易都答应派遣战舰绕过德雷克海峡支援新大陆西海岸,即便不足以和大明海军正面对抗,也要分散很多精力。
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没有谁能同时应对来自四个方向几十个国家的围攻,我想以后也不应该有,过于强大的帝国会严重损害共和与商业发展。”
直到此时科内利斯才把底牌亮了出来,也难怪他一直坚持要在与大明帝国的谈判中保持强硬态度,原来是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打。
而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大明帝国显然不太可能做出比较大的让步。如果在谈判桌上不能取得一致,那解决矛盾的办法就只剩下战争一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