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血统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陪她见了第一次面,她哭了很久,一句话也没说,但我感觉……她在努力靠近我。”
    林浅点头:“有时候,眼泪比语言更有力量。”
    “我现在每天写一点东西,不一定发表,也不一定给人看。”晓雯望着窗外飘过的云,“但我发现,当我写下那些事的时候,它们就不那么沉重了。好像我把一部分自己留在纸上,就能轻一点往前走。”
    林浅忽然问:“你还恨她吗?”
    晓雯沉默了几秒,然后摇头:“我不确定是不是完全放下了,但我知道,我不想让她继续活在愧疚里。她已经为自己错了二十年的事付出了代价。而我……也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那一刻,林浅仿佛看见两个灵魂终于松开了彼此纠缠多年的锁链,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理解。
    几天后,市妇联联合多家机构举办“亲子对话工作坊”,邀请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叙事疗愈体验。现场设置了双通道写作环节:父母和孩子各自写下对彼此最想说的话,可以选择朗读,也可以投入“时光信箱”,由组织方封存五年后寄出。
    林浅作为主讲人之一,站在台上看到台下许多熟悉的面孔??王慧和她女儿坐在一起,两人中间隔着一小段距离,但肩膀几乎挨着;苏晴的母亲也来了,这位一向严厉的老教师竟主动拥抱了女儿;还有那位曾拉横幅抗议的家长,如今低头认真写着什么。
    当第一组亲子志愿者上台分享时,全场静默。
    是一位父亲和十六岁的女儿。父亲声音哽咽:“我一直以为严格管教是对她好。直到上周,我在她枕头下发现一张纸,上面画了个笼子,里面关着一个小人,标签写着‘我’。我才意识到,我用‘为你好’筑起了牢笼。”
    女儿接过话筒:“爸爸,我不是不要你爱我,我只是希望你能看见真实的我。”
    两人相拥而泣,台下掌声雷动。
    活动结束当晚,林浅收到一封特别的邮件。发件人是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附件是一份匿名调查数据:该校高一学生中,**63%承认曾在家庭中因表达情绪而遭受否定或惩罚**,**41%表示曾有过自伤念头但从未求助**,而**89%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安全倾诉渠道**。
    随信附言写道:“我们不能再假装一切安好了。请帮我们建立校内叙事小组。”
    林浅立刻联系李曼和苏晴,三人连夜拟定方案。她们提出“**三阶支持体系**”:一是常规写作工坊,提供非评判性表达空间;二是同伴倾听员培训,选拔并培养具备共情能力的学生志愿者;三是家校协同机制,定期举办父母成长课堂。
    方案提交后不到两周,首批六所学校批准试点。更令人振奋的是,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动拨款支持项目落地,并提议将其命名为“**光语行动**”??寓意以文字为光,照亮沉默的心声。
    春天渐远,初夏悄至。
    林浅的生活节奏愈发紧凑,但她从未感到疲惫。每当深夜伏案整理稿件时,总会想起那个在厕所写日记的陈小雨,想起躲在角落不敢抬头的晓雯,想起无数个曾在黑暗中独自流泪的孩子。她们的声音,如今正通过一本书、一节课、一场对话,一点点扩散出去。
    某日午后,她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在一排旧书架间发现一本泛黄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翻开目录,赫然有一篇文章标题:《作文应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警惕私人化叙事泛滥》。发布时间是十年前。
    她笑了笑,将书放回原位。
    时代终究在变。曾经被视为“危险”的真实,正在成为疗愈的起点;那些曾被斥为“负能量”的倾诉,正转化为推动变革的力量。
    傍晚回家路上,她顺道去了趟小学门口。那是她前世任教过的学校,如今已更名为“幸福路实验小学”。校门口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本周校园新闻,最后一条吸引了她的目光:
    【我校六年级(3)班开展“我的心里话”主题写作活动,共收到学生来信82封。经心理老师筛选反馈,已为5名存在情绪困扰的同学启动一对一辅导。校长寄语:每一个孩子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林浅驻足良久,直至天边晚霞褪成淡紫色。
    她掏出手机,给陈小雨发了条消息:“听说你暑假想去山区支教?”
    对方秒回:“嗯!有个公益组织在云南办暑期阅读营,我想带孩子们读《她们如何照亮自己》。”
    林浅回复:“需要我陪你一起去吗?”
    “真的可以吗?”陈小雨发来一连串激动的表情包,“那儿的孩子们……可能比我更需要您。”
    “不,”她轻声打下这句话,“是他们需要你这样的姐姐。”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里她站在一所巨大的圆形剧场中央,四周环形阶梯座无虚席。台上站着一个个少年,每人手中拿着一页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