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大家族的白手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报名参加了市里的朗读比赛,选的是你回他的那封信。”林浅怔住,随即笑了。她记得那封信里写道:“你说你不敢大声说话,因为小时候一开口就会被打。可你知道吗?你现在的声音,像春天解冻的溪流,清澈又有力量。”
    傍晚归途,她绕道去了市儿童福利院。这里是“萤火计划”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如今已建成独立的心理支持中心。值班护士迎上来:“今天有个孩子指名要见你。”
    是个十二岁的女孩,名叫婉清,患有轻度自闭症,三年前通过语音日记首次开口说话。此刻她坐在活动室角落,面前摆着一台老式录音机。见林浅进来,她缓缓起身,按下播放键。
    录音里传来稚嫩的声音:“今天,我学会了说‘我要喝水’。老师笑了,给我倒了一杯。原来说出来,就不会渴了。”
    录音结束,婉清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纽扣,放在林浅掌心。“送你,”她轻声说,“这是我衣服上掉下来的。但它还能用。”
    林浅握紧那枚温热的纽扣,喉咙发紧。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暴雨夜,自己蜷缩在出租屋地板上,听着母亲骂她“废物”的录音。那时她以为世界永远不会变。而现在,她手中的纽扣仿佛成了某种象征??即使脱落,也不等于无用;哪怕沉默多年,也能重新发声。
    回到家已是深夜。她泡了碗面,边吃边查看邮箱。一封标题为《关于“萤火教师计划”推广经费的批复》引起注意。打开一看,竟是财政部下属教育专项基金正式批准拨款三百万元,用于在全国五百所试点校建设标准化倾听空间,并配套培训体系。
    她愣了几秒,随即拨通张教授电话:“老张,批了。”
    “嗯。”对方语气平静,“我说过,当数据足够真实,体制终会听见。”
    挂了电话,她走到书桌前,翻开一本皮质笔记本。这是她十年来记录所有关键节点的私人文献。今晚她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们常以为改变需要惊天动地的呐喊,其实不然。它始于一个孩子敢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而不怕被撕碎,始于一位父亲肯承认自己也会失控,始于一名教师愿意放下教案,先听一听学生欲言又止的眼神。萤火之所以能成河,是因为每一簇光都不嫌弃自己的微弱。”
    凌晨一点,她准备休息,手机忽然震动。是系统自动推送的一条新投稿,来自贵州某山村小学。匿名用户上传了一段音频,只有三十秒。
    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先是??杂音,像是风吹过纸页。然后,一个极轻、极缓的声音响起:“今天,我把我写的诗念给同桌听了。她没笑我。她说,最后一句‘星星是夜里不肯睡觉的眼睛’,很美。”
    录音结束,附带一行文字说明:“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分享作品。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听到,但我想试试。”
    林浅反复听了五遍,直到眼眶湿润。她以管理员身份回复了一句,同步推送到全国志愿者端口:“亲爱的朋友,我听到了。而且我要告诉你??你的诗句,照亮了一个陌生人的夜晚。”
    第二天清晨,这条回复被转发至微博,短短三小时内获得二十万点赞。有网友评论:“原来最动人的文学不在殿堂,而在一个孩子终于敢开口的刹那。”
    一周后,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儿童表达权保障”纳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每校配备至少一名经认证的情绪倾听教师”。发布会上,发言人特别提及:“这一理念的实践雏形,源自民间公益项目‘萤火计划’长达十余年的探索。”
    林浅没有出席发布会。那天她正在四川凉山,带领团队搭建最后一个高原“萤火驿站”。海拔三千米的村落里,风大得几乎掀翻帐篷。当地彝族妇女抱着孩子远远站着,眼神警惕。直到一个小女孩跑出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递给林浅:“姐姐,我能写信吗?我想告诉我舅舅,我不想去放牛了,我想读书。”
    林浅接过纸,发现背面早已写满拼音练习。她蹲下身,用彝语翻译员教她的词说道:“你想说的话,都很重要。”
    当晚,营地停电。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取暖。陈小雨望着跳动的火焰,忽然说:“你知道吗?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自发组织‘静默日’??全天禁止批评、打断或否定,只允许倾听与回应。有老师说,那天教室里安静得可怕,可放学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吓人。”
    林浅微笑:“那就让它继续安静下去吧。有些声音,只有在彻底的安静里才能听见。”
    回到城市后,她接到出版社来电:小禾的第一本诗集《风是从哪里来的》即将付印,封面正是她当年画的那只飞鸟。编辑问是否需要作序,她想了想,只回了八个字:“请让作者自己说话。”
    五月末,“萤火教师培育计划”首期结业典礼举行。一百名完成培训的教师站在礼堂中央,集体宣誓:“我承诺,在课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