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靺鞨神庙(2)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然后轻轻点头:“客气。”
    米杨科夫身后站着两名秘书、两名保镖,四个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我脸上,仿佛八支手电筒一般,似乎想从我脸上找到电隼失踪的答案。
    “国内发生大事,我已经向议会申请了特别许可,邀请你做解决突发事件的国际观察员,可以随时对我们的解救工作进行质询。”米杨科夫说。
    我刚刚点头,他身后的秘书便呈上文件,请我签署。
    “有任何安排,请一并说出来。”我说。
    那秘书十分精干,立刻展开文件夹介绍:“龙先生,文件共有三份,分别是观察员聘请书、未来五年保密协议、与全球任何国家的政党不能有私相授受行为的承诺书。”
    我不辩解,也不反对,从那秘书手中接过签字笔,飞快地将三份合同全都签好。
    “多谢。”米杨科夫说。
    我的爽快博得了他的好感,但这对解救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特警们已经划定了正对小楼的一栋民居作为指挥所,与小楼的直线距离约为一百五十米,通过大口径望远镜观察那边的情况非常容易。
    民居位于高坡上,与小楼的二楼视线平齐。
    米杨科夫的秘书很能干,迅速地将地图册、调查记录、狩魔族资料、历史上追杀狩魔族的绝密档案在长桌上一字排开,同时在侧面架设大屏幕、投影机、笔记本电脑、通讯站、对讲呼叫器、麦克风等等。
    “找回他。”进入指挥所之后,米杨科夫只说了一句话。
    两名秘书迅速行动起来,电话指挥查找被挟持直升机的下落。
    我没有急于翻阅秘书提供的资料,资料再多,只能证明过去发生的事,与今天发生的事并无直接关系。
    望远镜中,小楼静悄悄的,没有丝毫异动。
    “要不要先拆掉那小楼?”一名秘书问。
    我和米杨科夫都没理睬他,只是各自坐在一扇窗前,举着望远镜观察。
    “给我简戎的资料。”我回过头,向坐在电脑前忙碌的工作人员说。
    几秒钟后,一份资料摆在我面前,封面就是简戎的照片。
    简戎的经历中,比较出彩的一段是在巴格达,历时一年半,获得了五角大楼的特级嘉奖,获颁“钻石白头翁”奖章。
    通常,那奖章会颁发给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间谍人员。二次海湾战争中,共有十几名间谍获得过该奖章,其中就有成功追踪到“红龙”的超级间谍“拍子”以及捕获**讯息的间谍“单手怪”。
    资料中并未列出简戎凭借何种功劳获得奖章,但却有数张照片表明,她曾深入到巴格达的各个下层街区,那是美军和伊军都极少关注之处。
    简戎具有间谍天赋,这跟她的家世有关。她曾进入51地区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方向与“第二种人”有关。
    我相信,自己一直期待的就是这一点发现——她深入研究“第二种人”的课题,一定与北方大国有关。
    “我去找她。”我把资料递给米杨科夫。
    “土拨鼠在土里藏身,放把火就出来了。”米杨科夫说。
    “我要的是活的土拨鼠,不是烤土拨鼠。”我说
    米杨科夫点点头,轻轻挥袖,做了个“请便”的手势。
    两名秘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聆听我与米杨科夫的对话。
    我走到门口,其中一名秘书跟过来,低声问:“龙先生,你擅长驾驶山地滑雪车还是山地摩托,选哪一种?武器呢?资料中说,你不喜欢使用枪械甚至是***具,安全起见,还是应该带上防身,是不是?”
    “都不用,我空手徒步就可以。”我回答。
    秘书不多废话,点头后退。
    我出了指挥部,系紧领口和袖口,稍稍辨别方向,便向着古舞台方向前进。
    按照秘书的理解,我要去的目的地是古舞台,就必须借助于交通工具,迅速抵达该地然后展开搜寻。实际上,那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简戎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物品。
    人与大自然全都动态存在,如同流水,或快或慢,都在一刻不停地行进当中。
    “以不变应万变”固然是高手对敌时的聪明招法,但此刻并不适用。
    我希望自己的第六感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用心灵、意念与简戎沟通,直至准确地找到她。
    离开指挥部两公里后,我向右转折,进入山脊的另一侧。
    山脊等于是分水岭,将两侧的景物完美分隔,彼此不能互见。只有跨越山脊,才能看到另一边的情形,全面洞悉局势。
    “如果简戎活着,就会跟踪而来,等着第二种人出现。她当然应该活着,以她的生存技能,不会盲目出击,也不会束手就缚。”我有这种信心。
    沿着风雪前进了一段,我在一处避风的岩壁下稍事休息。
    我相信,后面一定有特警进行“跟踪保护”。不甩掉这些尾巴,就不会有意外发现。就算简戎潜伏左近,也不肯出来见面。
    要解决尾巴的问题非常简单,我捡了两堆树枝,用“敲击燧石”的方法点燃。
    高加索山区乃至整个北方大国都不缺少燧石,这里的任何树种都包含足够的油性,比其它地方的树枝更容易点燃。
    树枝引燃后,我又捧起一把雪,撒在火堆上。篝火半明半灭,浓烟随即腾起。
    我没有犹豫,立刻矮身离开,借着树林的掩护,迅速下滑三百米,进入山脊下的沟底,身体半埋在雪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减少自己的脚印,而是采取拖行、跳行、滚动等方式,使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变得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彻底迷惑追兵的思维。
    当然,如果那些追兵过于懒惰的话,就会远远地盯着青烟,不作进一步的行动。
    我在雪中潜行,离开沟底,继续奔向古舞台。
    蓦的,前方右侧传来斑鸠叫声,咭咭咕咕,十分刺耳。
    我马上止步,身子一缩,潜入落叶堆中,只露出眼睛,警惕地向前方观察。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