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哈工大出国留学禁令&全国第一个厂长竞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加考试12083人。
    3327人达到录取线,大致达到“今年派遣3000人”的指标。
    不过,由于时间来不及,全国从这3327人择优选拔50人,加上北大两名破格录取的数学副教授,首批由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各大高校在职学者组成的52名访问学者于12月26日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从此,拉开了整个蓝星未来40年规模最大的出国留学大潮序幕。
    去年教育部《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中提出:78年至少选派3000名留学生,为明年工作做准备;至少选拔5000到6000人,大学生占60%~70%,以后逐年提高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比例。
    第一批走出去后,剩下的,还会远么?
    如同恢复高考一样。
    哈工大作为全国重点大学,自然有选派留学生的指标。
    魏炳坤从知道消息后就一直在跟学校相关领导拉近关系,他很清楚实验班刚入学就开始参与到项目实验中,未来长达五年的学习时间,很大可能会参与到保密项目中。
    一旦碰了保密项目,没有丝毫出国的机会。
    为了出国,魏炳坤第一个主动提出离开实验班。
    按照国家标准,以谢威的外语水平,争取到出国名额的机会很大。
    可李瑞跟其他一心发展军用技术的校领导,能放谢威出去么?
    “王哥,其实,禁止实验班接触到保密项目的学生出国,是我向学校提出的……”
    “啊?”
    王征听到这话彻底愣住了。
    一不留神,锋利的菜刀切到了手指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06哈工大出国留学禁令&全国第一个厂长竞选(第2/2页)
    鲜血瞬间流出。
    他不可思议地看着谢威,万万没想到,谢威跟这有关系。
    ······
    沪市,无线电14厂。
    厂长曹忠办公室。
    “于教授,局里文件下来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把我们厂划拨给学校……距离太远,学校管理也不方便……”
    对于把沪市的无线电14厂划给远在东北的哈工大,14厂不少领导干部是抵制的。
    奈何,文件是从上级下达的,沪市仪表局都支持。
    曹忠只是14厂厂长,更是反对不了。
    “作为改革试点,学校一些技术成果需要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以此回收研发经费,给学校后续研发提供经费……”
    这理由,于国峰不知道说了多少次。
    他甚至后悔听谢威的来14厂了。
    厂子归属变化,又在年底,在吴涛带校企办的人到这边前,李瑞直接让于国峰先负责交接。
    沪市仪表局下属电子厂中,14厂属于技术水平一般的企业。
    有上级的命令,学校能解决厂子技术升级的经费跟技术,又没有打算把厂搬走,仪表局自然巴不得。
    “于教授,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单位,我不觉得你们能把厂子管好。虽然您强行留下了应该被调走的技术人员……既然是试点,提出管理制度也改革,上级担心我留在厂里,会影响到贵方对厂里的改革……”
    曹忠的话说得冠冕堂皇的。
    他并不看好哈工大的校企办主管14厂。
    原本归属沪市仪表局,厂领导可以直接通过仪表局升迁。
    仪表局又是政府单位,下属厂里领导干部做出成绩后,直接就能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调动。
    哈工大校企办主管,人事调动就得从学校那边走……
    沪市的干部,往几千公里外的偏远地方升迁?
    还是教育系统……
    几个干部能同意?
    “曹厂长,我还是希望您能留下。”
    对于曹忠等管理人员,于国峰丝毫都不愿意挽留。
    即使他们不愿意离开,校企办后面也会想办法把中高层管理人员全部调离!
    校企办作为改革的试点,沪市无线电14厂这家在谢威整个计划中无比重要、又是第一家掌控的工厂,必须从一开始就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向导。
    这也将会是未来学校校企办下属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心。
    目前14厂的领导,不一定不合适谢威的要求。
    可谢威没时间去甄别。
    8位芯片一旦开始生产,14厂生产质量又得到了提升,管理跟不上,谢威想扩大产能、升级技术等想法,容易遭到厂里原来的负责人抵制。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就把整个管理团队全部换掉!
    “我也想留下,调令下来了,没法更改的。”
    曹忠一脸无奈地表示。
    这次调动后,他升半级。
    两人都是虚假地寒暄着,最后自然不会有意外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