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人的名树的影!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51章人的名树的影!
    梅埛一听,情不自禁便站了起来,脸上不知道什麽时候堆上了笑容,与三人拱手道:「来来,请坐,请上座,来人啊,上茶,上好茶!」
    见得梅埛这般作态,周行己三人不由得心下莞尔。
    刚刚进来的时候,梅埛也不算倨傲,相反还算是颇有礼貌,但哪有这般热情。
    果然是人的名树的影,有先生苏允这杆大旗在,他们做事可就方便多了!
    读者朋友们可不要觉得梅埛此人没有风骨,实际上换了谁都是一样的。
    梅埛虽然自己身家巨富,占据了洛阳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甚至与洛阳诸多权贵有所往来,但这样的一个人,便可以漠视大宋朝的枢密副使丶翰林学士麽?
    当然不能。
    苏允在朝廷上虽然被人所忌惮,且有意无意的将其排除出核心权力圈子的意思,但职责在身,就算是高太后再怎麽防着苏允,苏允依然是当朝最有权势的几个人之一。
    这源于苏允身上官职的迭加效应。
    枢密副使加上翰林学士这两个官职迭加产生的权势影响力不是单个可以比拟的。
    枢密副使是宋代枢密院的副职长官,与枢密使丶知枢密院事等同为军事决策核心成员。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务,包括调兵丶军籍管理及边防要务,其地位与中书门下(宰辅机构)并称「二府」,分掌军政大权。
    枢密副使虽为副职,但因参与机要军事决策,权势仅次于宰辅及枢密院正职,尤其在战争时期影响力显着。
    而翰林学士作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令丶备顾问,被称为「内相」。
    其地位超然,可直接影响皇帝决策,甚至左右宰辅任免。
    例如钱惟演等翰林学士曾通过密谋左右宰相人选,成为皇权制衡外朝的重要工具。
    翰林学士院独立于外朝官僚体系,常以「锁院」方式秘密起草诏书,权势在文官体系中仅次于宰辅,且因接近皇权而拥有隐性影响力。
    当然,苏允这个翰林学士因为不太受当权者高太后重视而权力不显,但这个只有核心圈的人才会知道,又岂是梅埛有资格知道的。
    而在梅埛看来,一个官员同时担任枢密副使与翰林学士,则兼具军事决策中枢与内廷机要双重职权。
    而这种组合罕见但极具威慑力!
    一方面通过枢密院参与国家最高军事部署,另一方面通过翰林学士身份直接影响诏令制定与人事安排。
    可以说,苏允的权势可能已经超越普通宰辅,接近宰相兼枢密使的顶级配置。
    在大宋政治传统里面,能够被这麽授官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是皇帝用来执掌朝政的心腹,真正论其权势,实际排名可进入中枢前三位,仅次于宰相与枢密使!
    而且再往深里想一想,大宋的政治传统里有「文武分权」「内外相制」的常规框架。
    但苏允在担任枢密副使这个军政要职的时候,还担任了可以制衡宰执的翰林学士,这意味着什麽,意味着苏允已经突破了「文武分权」「内外相制」的常规框架啊!
    当二者职权集中于一人时,其地位可突破宋代,形成类似「副相+军事副统帅+皇帝机要秘书」的三重权威,实际权势排名可能超越单独任职的宰辅,仅次于皇帝与宰相!
    嘿嘿,面对当朝前几的权势人物专门派来的手下,梅埛这个有点父荫的地方文化产业富商,难道胆敢当面冷言冷语?
    自然是不能的。
    梅埛请周行己三人坐下,便赶紧寒暄起来,问一下周行己三人在洛阳筹办学会的事情如何了,需不需要藉助梅家的梅林来举办活动之类的,有没有需要刊印的苏学书籍云云。
    这些东西原本是周行己前来的几个目的之一,原本想着可能要威逼利诱一番才能够达成,没想到这梅埛竟是这般识趣。
    周行己三人忽而恍然大悟:原来自家先生的权势竟是这般大!
    周行己觉得有些惭愧起来。
    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但现在悟性还是有些差了,被先生苏允那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年轻的外表所迷惑了,竟是忽略先生那滔天的权势!
    周行己自嘲了一下,然后重新审视起来这番洛阳之行。
    之前他的策略是在忽视先生权势的条件下所做下的,现在搞清楚了先生权势之后,之前觉得困难丶遥不可及的东西,却是可以尝试做一做了。
    想及至此,周行己道:「梅先生,学生听说,您有三子,长子梅云川,次子梅云河,三子梅云海,皆是进学的时候,而且尽皆是聪慧过人。
    不知道梅先生有没想过让他们拜入苏门之下,说不定可以考得进士出身,再不济,也能够谋个官身,你觉得如何?」
    梅埛闻言踌躇了一下,道:「这是苏相的意思,还是您的意思?」
    周行己笑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