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90章会错圣意
大宋积弊积弱,是百年留下的复杂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立国时的政策就错了。
赵匡胤以武将起家,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这件事本就做得心虚,正因如此,赵匡胤对武将的戒心特别重。
从开国时的「杯酒释兵权」,到后来的「重文轻武」国策,哪怕不惜自废武功,也要把武将们的野心死死地压制住。
武将士卒们被压制,成了大宋社会的底层阶级,军心士气自然一落千丈,所以大宋立国后的对外征战,那战绩简直一塌糊涂。
武将被压制的同时,连锁效应便是文官支棱起来了。
于是文官们治理江山,指点江山,皇帝对文官赋予了太多的信任,而文官渐渐成势之后,连带着民间崛起了与官员各种勾结和利益输送的士商集团,权贵地主集团等等。
所以赵孝骞说,这是一张无比庞大的网。
皇城司查出的十二名官员,连零头都算不上。
歪曲新政,藉此盘剥敛财,徵收苛捐杂税,逼百姓卖田卖房,倾家荡产后沦为流民……
这些恶事不是靠某个官员一手遮天就能办成的,在地方上必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官员才能做得肆无忌惮,当地的各个乡绅士商集团才能雨露均沾分得一些利益。
赵孝骞很愤怒,他是皇帝,天下皆是王臣,皆是王土。
下面的官员如此祸害他的子民,赵孝骞怎能不愤怒?
对皇城司查案的结果,赵孝骞很不满意,他甚至对甄庆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
眯着眼打量着甄庆,那目光如刀子般在他身上剐来剐去。
甄庆脸色苍白,浑身寒毛都立起来了,跪在地上伏首垂地,不敢抬头。
「甄庆,你到底能不能办事?不能办事就把位置让出来,朕找个能干的人上,朕给你加封个寄禄官,朝廷每年发你俸禄,你不如告老还乡算了。」赵孝骞淡淡地道。
甄庆浑身一颤,额头猛地朝殿内的地板上重重一磕:「官家恕罪,臣知罪了!请官家再给臣一次机会,臣一定为官家办得妥妥帖帖!」
赵孝骞指了指那张扔在他面前的名单,冷冷道:「京畿地区诸多州府县,各地皆有民怨民怒,他们不惜越级上告,这是被本地的官员逼得没活路了,否则平民哪敢冒此大不韪?」
「结果你们皇城司查了半天,就查出了十二个人,你把朕当傻子吗?」
「各地官员跟谁勾结,他们背后是何背景,盘剥百姓后得到的利益跟谁分了,百姓赖以活命的农田卖给了谁,本地有多少宗族地主涉案……」
「这些内幕线索和罪证,你一个都没有,就交给朕十二个人的名单,甄庆,你就是这样为朕办事的?皇城司何时变成了酒囊饭袋?还是说,这里面牵扯的大人物太多,你也不敢动他们?」
甄庆浑身冷汗如雨下,脸色愈发苍白。
原本甄庆的做法是没错的,各地的利益关系网错综复杂,而且里面牵扯的大人物不少,莫看某个小小的县城,一旦拔出萝卜带出泥,说不定这些泥里就有某个汴京当官的大佬。
皇城司以往的做法,通常是把证据确凿的一些明面上的人物名单送上去就完事。
至于隐藏在这张利益网背后的大佬,按照官场的潜规则,通常是不会动的,除非这位大佬自己在朝堂上犯下什麽大错,皇帝容不得他了,才会把以往鸡毛蒜皮的旧帐翻出来作为罪证。
原本甄庆以为这次也是一样,把直接涉案的官员名单送上去就算完成了任务,可他没想到却被官家骂得狗血淋头,差点官职不保。
此时的甄庆,终于明白了官家的意思。
官家要办的,不是表面上涉案的这几个官员,而是要把这桩案子当作立威的典型,把所有涉案的关系网连根拔起。
与此同时,这桩案子也将成为以后监察府办案的标杆,从此监察府查办任何案子,都要以此案为例,做到除恶务尽,而不是逮几个炮灰出来查办就完事了。
简单的说,官家要做的,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监察府以后亦如是。
如果监察府做不到铁面无私,除恶务尽,那麽官家设立它的意义在哪里?
还不如维持现状,继续让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大部分的贪赃枉法之事,睁只眼闭只眼混过去就算了。
此时的甄庆才意识到,当初官家力排众议设立监察府的用意。
从监察府设立的那一天起,大宋整个官场的游戏规则就已经改变了。
正如官家当初所说,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
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新规则,制定新规则的人,是当今天子。
直到现在,甄庆相信很多官员都没把官家的话当回事,所谓的建立新秩序,口头上说说便罢,而官家设立监察府,哪怕看得再深远的人,也以为官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