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议和之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647章议和之争
    宋辽百年历史里,两国其实也经历过几次大战。
    其中最有名的是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发起的突袭幽州之战,也称「高粱河之战」。
    有个事实是无法否定的,那就是大宋开国时期的两代帝王还是颇有进取心的,至少他们的心中装着「统一」二字。
    于是在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对燕云十六州的幽州发起了突袭。
    事后的结果自然也是人尽皆知,宋军这一战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当时的宋军刚刚灭了北汉,全军还没来得及休整,便立马转战突袭幽州,将士疲累,士气低落。
    也有指挥决策不当的原因,宋军最初的突袭确实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但反应过来的辽军立马增调精骑驰援幽州,宋军顿时陷入三面被围的境地,而致战败撤军。
    华夏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原因不必细究,至少宋太宗没怂,他敢对辽军动手,这就很了不起了。
    高粱河一战后,距今已百年,大宋忍辱负重一百年。
    如今的宋军,再次主动发起了战争,目标仍然是燕云十六州。
    一百年时间,初衷未改,大宋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根深蒂固,代代相传,代代不甘。
    今日,大宋河间郡王赵孝骞,率十万精锐卷土重来。
    然而百年沧海,物是人非。这一次的辽国,却已没有把握了。
    不仅没把握,相反,辽国朝堂君臣对大宋宣战的消息,表现得甚为惶恐。
    每个人都很清楚,今时不同往日,宋辽的情势早已不同了。
    曾经有人不信邪,不承认事实,一次两次迎上前挑衅,被赵孝骞麾下的宋军狠狠扇了几个大逼兜后,终于乖巧了。
    如今辽国朝堂上下已然达成了一种共识,宋军已不好惹了,无论用怎样的战略战术,最终在强大的武器面前,终究如纸糊一般不堪一击。
    已经强大起来的宋国,主动对辽国宣战,意外吗?
    一点也不意外,换了谁当皇帝都会这麽干,毕竟百年来,宋辽两国积怨已深,水火不容。
    「十万精锐……」耶律洪基阖眼黯然一叹:「仍是赵孝骞领军,宋国得此奇才,我大辽将亡矣!」
    偌大的朝殿内一片寂静,辽国朝官们看着耶律洪基老态龙钟的模样,以及英雄末路般的语气,群臣顿觉悲怆黯然,有的人已忍不住抬袖低泣起来。
    叹英雄迟暮,叹日薄西山,偌大的强盛帝国,为何短短数十年间,竟已落得如此境地,颓势如下坡失控的马车,拉都拉不回来。
    见耶律洪基一脸伤怀挫败之色,一名辽臣站了出来,大声喝道:「陛下怎可长宋人志气,灭大辽威风?」
    「不过是个黄口小儿,领一群乌合之众,我契丹勇士纵横天下百年,为何怕他?大不了一死而已,死前也要咬下赵孝骞小儿一口肉来!」
    「战!兴举国之兵死战!不信他赵孝骞啃得下去!」
    这番话顿时引来大部分辽臣的认同。
    说到底,辽臣们仍然无法低下高傲的头颅,他们仍沉浸在当年无敌的美梦中不愿醒来。
    「我大辽常备五十万兵马,还不算各部落各仆从的青壮,咱们以五十万战宋军十万,潮水般扑过去,他们火器再厉害,能把我们全灭了吗?」
    「没错,调集全国兵马,齐赴南方,一举歼之,五十万对十万,我不信咱们还会败!」
    七嘴八舌的议论声越来越大,耶律洪基却面无表情。
    作为皇帝,对臣子们如此偏激的言论,他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没人比他更懂宋军。
    他很清楚宋军的实力,更知道赵孝骞这个人是怎样的不好对付,两国交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不是在朝堂上吆喝几句提振士气,战争就能胜利。
    至于所谓的「五十万对十万」,更是个笑话。
    莫说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集结如此多的兵马,就算集结起来一齐调往南方对付宋军,辽国其他方向的国土疆域谁来戍卫?
    别的不说,东北方向的女真部落就是个大麻烦,至今对辽国不服不忿,虎视眈眈,一旦被他们得到机会,一定会狠狠撕咬辽国一大口。
    朝殿内吵吵嚷嚷,大多数朝臣喊打喊杀,却无人拿出具体应对的决策,耶律洪基静静听了半晌,神情越来越失望。
    最后耶律洪基的视线落在萧兀纳身上,缓缓道:「萧兀纳,你如何看?」
    殿内陡然一静,萧兀纳却不慌不忙地道:「臣等诸位同僚说完。」
    耶律洪基嗯了一声,环视群臣道:「何人有良策退敌?」
    殿内没人吱声了,刚才的喊打喊杀不过是在耶律洪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不屈的气节罢了,真正面对今非昔比的宋军,谁能拿出良策?
    良久没人出声,殿内突然传来一道年轻的声音,沉声道:「陛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