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方田均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47章方田均税
    查抄太后外戚向秉意府邸,再次引发了汴京朝野地震。
    向秉意的罪名很多,冰井务只是随便一审,就审出了许多大小案件。
    权贵外戚这种人,属于「幸进」这一类。
    他们大多没有经历寒窗苦读,没有经历官场沉浮,也不懂什麽家国大义的道理,他们不过是一群攀龙附凤的亲戚而已。
    用「德不配位」来形容这类人,再合适不过。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他们唯一清楚的,是自己高贵的身份,他们知道用这种身份行事几乎等于百无禁忌,外戚这类人平日行事大多猖狂跋扈,根本不会掩饰,反正地方官府也不敢查,查到了也不敢办。
    这种人基本是没有什麽抗风险能力的,平日朝廷不查则罢,一旦他们攀附的龙凤失势了,犯事了,外戚们一个都跑不了,全都打回原形。
    所以只要朝廷想查他们,这种人的罪名和罪证一查一个准,几乎不用费任何力气,也不需要凭空炮制什麽铁证,仅凭皇城司搜集到的真实罪证,就足够他们掉十次脑袋了。
    圈占田地,逼百姓家破人亡,强抢民女,垄断行市,再加上私藏兵器甲胄,妄敢抗法拒捕……
    仅凭这些罪名,向秉意就活不了。
    当然,被查抄府邸的不仅是向秉意,还有向太后的另一位族叔。
    这位族叔倒是没敢让护院穿戴甲胄,但当殿前司将士登门时,护院家丁也拿出了兵器妄图拒捕。
    结果没有任何悬念,这位族叔也被拿下,然后家产土地被查抄。
    一日之内,监察府领着殿前司将士,一连拿问了两位外戚,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首先感到震惊的不是别人,正是向太后的娘家外戚。
    他们被吓得魂不附体,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为何向太后苦口婆心劝他们交出田产了。
    两位拒不上交田产的族叔,俨然已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二人的下场显而易见,多半是活不了了。
    对于这个结果,向太后事前就郑重警告过,可惜两位族叔根本听不进去。
    他们披着尊贵外戚的长衫,死活不肯脱下,更看不清如今的形势。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若还不明白,出事是迟早的。
    两名外戚被查抄拿问后,朝臣们震惊地窃窃议论,许多人更是心如死灰。
    看这架势,官家是不可能改变主意了,而且大家看到的官家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坚定。
    两名外戚已无生望,稍微有点官场常识的人都清楚,官家这个举动根本就是为了杀人立威,人已经拿下,离死不远了。
    方田均税法的施行,首先要以人头祭天。
    汴京朝堂一片人心惶惶,当官的人大多都是颇有家资的,名下的田产都不少,不然当官为了啥?
    现在官家都敢对向太后的两位族叔动手了,其他人若还反对方田均税,不说有没有胜算,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活命吧。
    与朝臣们的反应不同的是,外戚和皇族宗亲们的反应更激烈。
    官家拿外戚开刀,那麽下一个目标是不是该轮到皇族宗亲了?
    这些宗亲怎麽办?
    他们也不穷啊,名下的田产相比两位倒霉的外戚只多不少。
    外戚快死了,宗亲们离死还远吗?
    就在皇族宗亲们惶恐不安之时,福宁殿传出了一道旨意。
    两名被拿问查抄府邸的外戚,已明正典刑,罪名罪证确凿,刑部大理寺宗正寺覆审无误,即日城外问斩。
    第二天,两名外戚果然被推出城外斩首示众了。
    大宋官署办差,向来是非常冗长拖延的,可是这一次从拿人,到审讯,再到固定证据,最后到官家亲自下旨处斩……
    这一系列的过程简直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快得不可思议。
    两天时间,就把曾经高高在上,家产土地甚巨的外戚从高处拉下,最后速斩速决,这种闪电般的效率,大宋立国以来活久见。
    两名外戚死了,死得又痛又快,据说行刑处斩之后,二人的头颅和尸首仍停放在城外,竟无人敢去收尸,最后还是向太后当面跟赵孝骞求了情,才派了人将两具尸首送去了义庄,草草下葬。
    两位外戚的死,确实给了朝堂和民间一个极大的震慑。
    身份如此尊贵的外戚,都被官家一刀砍了,那麽地方上那些反对方田均税法的官员豪强地主呢?
    先问问自己头够不够铁,再问问自己的靠山后台,有没有两位外戚这麽硬,最后再摸摸自己的脖子,有没有感到一股阴风拂过……
    官家的刀口已经落下,再提起来时,已是鲜血淋漓。
    然后,官家拎着刀环视四周,打量着谁会主动跳出来,谁是下一个挨刀的目标……
    这就是今日大宋朝堂的现状。
    在此之前,官家没放过半句狠话,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