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自陈州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92章自陈州始
    平心而论,华夏历代王朝里,大宋的中央皇权还算是比较集中的,尤其在兵权方面的把控,更是严苛到了极致。
    大宋的官制本身就比其他朝代复杂,它最大的妙处在于,早在立国之初,朝廷便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权力拆分得稀碎。
    其他朝代的官制是上下垂直结构,即从皇帝以下,宰相或内阁,接着到六部九卿,再到地方官府。
    而大宋不一样,从宰相这个级别开始,便形成了分权结构,如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接下来才是六部,御史台。
    至于地方上,除了知县知州知府这些地方首官外,还有各种司,各种使。
    如转运使,提刑司,提举司等等。
    总之就是,如果地方上的首官不服朝廷,一拍桌子说老子要造反,真正敢答应他的人可能只有手下的通判推官这些直属官吏。
    但其他的转运使,提刑使,提举使等,立马会抄起刀把这个猪油蒙了心的首官刹了,最后把碎肉送上朝廷邀功。
    大宋中央和地方官制,大概便是这麽个结构。
    无论中央朝廷,还是地方官府,除了皇帝外,没有任何人的权力能够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任何人环顾左右,朝廷总会安排了别的官员制约他的权力。
    以前是如此,如今赵孝骞即位后,又将监察权独立出来,中央朝廷形成了「三府三司」的格局,权力划分方面更细致了,加诸在官员身上的桔也就更多了。
    监察府初立,他们连办公的衙门都还在修建,这个新设立的部门对汴京的朝臣来说,是讳莫如深的存在。
    但对地方官员来说,由于消息的滞后性,传达的误差性等等,地方官员对它的存在,真正打从心底里害怕的人并不多。
    在大多数地方官员心里,所谓的「监察府」,它的职能其实跟御史台差不多,同样具有监察百官的权力,也同样泡在大宋官场这个臭水坛子里,迟早也会跟所有的大宋官署和官员一样,染得浑身漆黑。
    以往御史台监察地方官员时,下面的人是如何应对的,如今监察府官员下来,照样如何应对。
    只看他们张多大的口,要多少钱,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此而已。
    问题的关键是什麽?
    是「平事」,是花钱消灾,自己过了这一关,继续坐在这个位子上,付出的金钱和利益,再从百姓身上加倍找补回来。
    所以此刻的陈州官署内,一众官员有些人提心吊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捅了天大的篓子,给钱不就行了。
    知州曾叔礼却有些担忧,他是陈州的地方首官,从汴京的后台靠山那里得到的消息,比别人多一些。
    从汴京大佬送来的口信里,这个监察府恐怕不是那麽容易对付的,它与御史台不一样。
    『无论如何,咱们先把帐目做平,让监察府挑不出半点错处,另外告诉下面的知县,乡绅宗族和商贾,最近嘴巴都给我闭紧点儿,下面若有百姓要冒头,打了杀了都无所谓,总之不能惊了监察府官员的驾。」
    曾叔礼的声音很低沉,此刻的他心里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右眼皮跳得厉害,心里沉甸甸的仿佛压着千斤巨石,半夜睡着了都喘不过气来。
    在座的官员纷纷点头应了。
    今日能聚在这个屋子里的官员,屁股底下都不乾净,当然,钱也没少挣。
    这一次的危机,是所有人的危机,平日里不管如何勾心斗角,但今日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不然若还窝里斗,人家要端可就是端一窝了。
    曾叔礼正要继续叮瞩几句,屋外突然听到有点敲门。
    深夜的敲门声简直吓破胆,尤其是屋子里的人个个都干了亏心事,猝不及防的敲门声刚响了一下,屋里立马就有官员吓得尖叫起来。
    曾叔礼也吓了一跳,但毕竟是陈州首官,再害怕也要顾及面子的,于是曾叔礼沉声问道:「何人?」
    屋外有一名差役带着几许惊惶道:「禀知州大人,据下面的人禀报,监察府官员已入陈州境内,但他们并未来城池,而是转了个方向南下,朝辖下的商水县贡井村而去了。」
    屋内众人悚然一惊,面色苍白地对视,然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曾叔礼身上。
    曾叔礼眼皮猛跳个不停,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了。
    贵并村,距陈州城四十馀里,不远也不近,
    但监察府官员的做法实在令人心惊胆战,
    到了陈州却不见他们这些官员,反而无缘无故直奔贡井村,所为何故?
    「贡井村?」曾叔礼茫然四顾,语气带着几分焦急:「商水知县是谁?最近地方上出了什麽事,还是有习民越级告状了?快说!」
    没人回答,显然能回答他的人并不在这间屋子里。
    曾叔礼终于无法维持他的镇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