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颍川四长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钟繇、荀攸此时只是黄门侍郎,秩六百石。
    贾诩是宣义将军、左冯栩、尚书,秩中二千石。
    他直接登门由大见小拜访,也不先招呼,也没中间人引见,人家还以为你神经病。
    举一反三,贾诩现在去荆州找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效力,人家也以为你神经病。
    贾诩现在去江东招募周瑜、鲁肃,人家也以为你神经病。
    名气不够,实力不够,别人凭啥效忠你,因为你穿越?
    招募高顺、张辽、杜畿一波三折。
    张既、徐晃还是机缘凑巧。
    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让别人觉得你值得报效,有前途。
    贾诩考虑良久,决定还是公事公办稳妥些。
    他随便挑了些官员考勤的杂事为由头,传唤钟繇、荀攸立即来尚书台见。
    他不敢贸然登门,吃了闭门羹,反倒进退两难。
    先去信试探一番,看看钟繇、荀攸二人态度。
    如果历史没有记错,颍川士族,是大汉少有的忠臣。
    贾诩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名声不佳。
    贾诩打定主意,立即吩咐左右,传讯钟繇、荀攸来尚书台见他。
    一时半刻来不了。
    贾诩闲来没事,就翻看一番吏部曹文书,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顿觉无聊。
    他干脆躺在太师椅子上,想到又发现了钟繇、荀攸,荀彧好像也在不远处招手,乐的他唱起了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好汉……好汉!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
    可惜没有打鼓,唢呐。
    杨修的职务就是贾诩秘书郎,贾诩去哪里他跟着去哪里。
    杨修的职务都是贾诩封的:
    宣义将军府主薄、左冯栩府主薄、尚书台吏部曹秘书郎(编外),都是光杆司令。
    杨修秉承祖父的叮嘱,当个大汉好学徒好童工,兢兢业业,诚诚恳恳。
    杨修本在曹内和侍郎赵戬吹牛,听到贾诩歌声,跑过来,笑道:“先生好雅兴,为何如此高兴。”
    贾诩瞪了这小子一眼,不满意打断他的男高音,“德祖,待会你就知道了。我给你介绍几个青年俊杰。”
    杨修知道贾诩来尚书台选人,不以为然,“什么俊杰,沽名钓誉吧。”
    这小子就是臭屁,自以为出自四世三公弘农杨氏,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说话经常鼻孔朝天,恃才傲物,瞧不上天下读书人。
    贾诩板起脸,“德祖,做人要谦虚,他们可是颍川才子。”
    颍川才子?
    杨修呵呵一笑,顿时明白了,还以为什么才子。
    “颍川最出名士族,当为颍川四长之后。先生说的颍川才子,必定是出自这四家。”
    颍川四长是指钟皓、荀淑、韩韶、陈寔。
    四人是汉朝颍川郡的鼎鼎人物,因他们在道德品行上的清高德行、著书立说而闻名于世,又先后担任县长,世人称为“颍川四长”。
    杨修手摸着下巴,左右渡步,“让我猜猜是谁。”
    杨修幸亏走了不到七步,比曹植写诗还快,否则,贾诩都要嘲笑他不如曹植敏捷。
    杨修言辞凿凿道:“还在长安的年轻俊杰,肯定是荀攸,陈群。”
    贾诩一听,一愣。
    我擦,他咋把陈群忘记了,这个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影响官僚历史数千年的牛人。
    陈群不是黄门侍郎,此时估计还跟着他父亲陈纪屁股后面读书。
    贾诩只是觉得有些奇怪,问道:“陈纪不是平原相么,也来了长安?”
    杨修应道:“他原本不该来长安的,这不是何子逝世十周年忌日快到了么,他是何子的学生,自然要来拜见,陈群屁颠屁颠的就跟来了。”
    原来是这样啊。
    贾诩知道何子,是因为他是历史上今文经学集大成者。
    何子叫何休,字邵公。
    何休是儒家经典十三章经·《春秋公羊传解诂》作者。
    与古文经学家郑玄,俗称“何子、郑子”。
    郑玄是儒家十三章经·《三礼注释》作者。
    儒家历史上,能被称呼为“子”的儒生屈指可数,可见何休威望。
    贾诩也是颇为意外,陈群要跟来了,那就不能让他给平原县令刘备那厮拐走了。
    杨修没有猜出钟繇不奇怪,因为钟繇是中年人。
    颍川和弘农并不遥远,这时代读书人也不多,杨修知晓颍川才子,也并不奇怪。
    杨修自己还是个屁大小子,还骂人家是臭小子,“先生,是不是荀攸、陈群这两臭小子?”
    贾诩心情大好,打着哈哈,不道破:“德祖,你猜的答案不全是。”
    不全么?
    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