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现在,他要这天下姓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入了屋,把女儿哄好。
    姜心棠才再次问:“王爷到底怎么说?”
    屋内宽敞,窗户紧闭,姜心棠抱着女儿坐在屋子最里头,屋外婢女嬷嬷守着。
    贴身嬷嬷这才俯身,低声传达了萧迟的话。
    得知自己根本没中毒,一切萧迟早有准备,姜心棠暗松口气。
    可听到后面萧迟逼皇帝退位给三皇子,让她带着孩子入住中宫…
    姜心棠抱紧了怀中孩子,隐约猜到萧迟接下来的打算。
    方氏集团被除,皇帝不再那么需要萧迟,萧迟手握重权,萧家还在朝中一家独大,......
    ###第七章:文化之桥
    林若兮的声名,随着她一次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而愈加显赫。从东洋归来后,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然而,这并未让她停下脚步。相反,她开始积极筹备下一次的海外之旅,这一次,她的目标是南洋。
    南洋,这片热带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中华文化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的传承与推广。林若兮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决定亲自前往,将完整的中华文化体系带到这片土地上。
    出发前,林若兮再次召集了她的团队。这一次,除了苏锦程、王铭和李清扬外,她还特别邀请了一位精通南洋语言与习俗的学者张子涵加入。张子涵曾在南洋生活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加入无疑为此次行程增添了更多成功的可能。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林若兮站在棠荫堂的老梅树下,望着漫天繁星。月光如水,洒在梅花之上,映出一片朦胧的光影。她轻轻抚摸着梅枝,心中默念:“愿此行能为南洋带去一缕春风。”
    ---
    ###第八章:初遇南洋
    抵达南洋后,林若兮一行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的华人社团早已闻讯而来,纷纷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之情。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始布置展览时,却遇到了比东洋更为复杂的挑战。
    首先,南洋的语言环境异常复杂。这里不仅有多种方言,还有大量外来语种的影响,导致许多传统文化概念难以准确传达。其次,当地的气候条件也给布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炎热的天气使得一些传统工艺品容易受损,而频繁的雨季更是让户外活动变得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挑战,林若兮没有退缩。她带领团队逐一克服困难,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文化内涵。同时,她还尝试融入当地元素,例如结合南洋的传统音乐设计一场跨文化的音乐会,以此拉近两国文化的距离。
    开幕当天,“东方之韵”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从书法到绘画,从茶道到香道,每一项内容都令参观者叹为观止。特别是现场表演的古琴演奏,悠扬的旋律穿越时空,直击人心。一位年长的南洋华人激动地握住林若兮的手,说道:“我终于明白了,何谓‘乡音未改鬓毛衰’。”
    ---
    ###第九章:文化交融
    尽管展览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在后续交流中,林若兮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些南洋华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些误解。这让她意识到,单纯的艺术展示还不够,必须通过深入对话来澄清事实。
    于是,林若兮提议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邀请双方专家共同探讨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在一次关于唐诗的讨论会上,一位南洋学者提出质疑:“为何唐代诗人如此推崇边塞?难道是因为当时战争频发,无法安居乐业?”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林若兮从容应对,她引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耐心讲解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边塞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它象征着责任、忠诚与壮志。”她的话语赢得阵阵掌声,也让那位学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观点。
    类似的交流不断上演,每一次碰撞都带来新的启发。林若兮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向输出,更是一种双向学习的过程。
    ---
    ###第十章:归途所悟
    数月之后,林若兮完成了在南洋的所有活动,准备返回故土。临别之际,许多当地人依依不舍,纷纷送上礼物以表谢意。一位年轻女孩递给她一本手抄的唐诗集,上面工整地写着汉字注释。女孩羞涩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认真了解中国文学,谢谢您让我知道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回到棠荫堂的那个夏日,林若兮再次坐在窗前,端起一杯热茶。窗外的老梅树依旧挺立,枝头绿叶婆娑。她轻轻叹息,却又展露笑容:“原来,文化的力量竟能跨越山海,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次南洋之行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让她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她开始撰写一本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书籍,希望通过文字记录下这段珍贵的经历,同时也为未来的传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