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父爱归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水下建了一座城,全是记忆拼凑出来的房子。有人在煮饭,有人在写字,还有孩子在背书……但他们出不来,因为门关上了。”
    “谁关的?”知棠追问。
    “他说……是他。”少年喃喃,“他说他叫丙仲康。他说他对不起所有人,所以他把自己锁在外面,不让进去。”
    全船寂静。
    原来,那些沉没的灵魂并未消散,而是依托集体意识,在海底构建了一个“记忆之城”。而丙仲康的最后残念,则化作守门人,自囚于外,拒绝进入任何一处安宁。
    “他终于明白了。”知棠低声说,“真正的赎罪,不是抹去痕迹,而是允许他人回家。”
    次日凌晨,海面奇迹般恢复平静。前方雾气渐散,露出一座孤岛轮廓??并非记载中的荒礁,而是一座覆满白色藤蔓的石城,墙垣斑驳,门楼倾颓,唯有中央高塔依旧矗立,顶端悬挂一面铜镜,映着初升朝阳,光芒刺目。
    众人登岸,步步谨慎。沿途所见皆非实体建筑,而是由光影与气味构成的幻境:街角飘来炊饼香气,巷口回荡孩童笑声,书房内砚台尚温,似主人刚离去片刻。每一步踏下,脚下便浮现出过往片段??某个女人揉面的手,某个男子抄书的侧脸,某个母亲哄婴的摇篮曲……
    这些,都是“承道计划”中无声死去之人,用残存记忆重建的生活碎片。
    最终,他们在塔前停下。
    塔门紧闭,门缝间渗出浓重悲伤。知棠取出那枚锈蚀铜钥,轻轻插入锁孔。咔哒一声,门开了。
    塔内空无一物,唯有一面巨大的照心镜悬于墙上,镜面蒙尘,却隐约可见万千人脸浮动。她走上前,伸手拂去灰尘,镜中景象骤变??
    她看见年轻的丙仲康站在实验室中,手中握着第一支注入神识的药剂,眼中燃烧着理想之火;
    她看见他第一次听见患者脑中传来陌生声音时的惊恐;
    她看见他在失败品接连疯癫后,独自跪在尸堆前痛哭;
    她看见他最终选择自我献祭,将意识分散植入菌斑,只为控制局面;
    她最后看见的,是他站在海底城门前,对所有亡魂深深鞠躬:
    >“我不配进去。但请你们相信,这一次,我会守住这扇门,直到有人愿意替我说那一句??对不起。”
    泪水滑落,知棠对着镜子开口,声音清晰而庄重:
    “丙仲康,我以孟梁安之女、春棠馆主的身份宣告:你犯下重罪,不可赦免;但你也承受了最深的悔悟,不应永罚。今日,我代天下受苦者言??我们不原谅你的一切,但我们接受你的忏悔。”
    话音落下,镜面裂开一道缝隙。
    紧接着,第二道声音响起,来自门外??是那十二位痊愈患者的齐声宣告:
    “我们记得痛苦,但也愿给予终结的机会。”
    “我们不要你永远守在门外。”
    “请你……也回家吧。”
    轰然一声,镜面崩解,化作无数光点升腾而起,穿过塔顶飞向天际。与此同时,整座石城开始震动,墙体逐渐透明,显现出内部真实的模样??并非废墟,而是一艘巨大沉船的残骸,甲板上层层叠叠刻满了名字,每一个,都是“承道计划”中无名逝者的真名。
    海风呼啸,吹动那些铭文,宛如千万人在低语致谢。
    知棠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瓶秋叶泉精华,将其倾倒在船首。液体渗入木纹,瞬间绽放出洁白花朵,一朵接一朵,迅速蔓延至整艘沉船,最终形成一片漂浮于海面的花海。
    她取出笔墨,在空中虚写一道符令:
    >“奉春棠令,启归仁门。
    >凡因‘承道计划’而离散之魂,无论有名无名,有形无形,今赐通行之权,可循花路返尘世,享清明祭祀,入归仁祠名录,永不再为孤魂野鬼。”
    符成即燃,化作金蝶纷飞,落入每一朵赎魂棠花蕊之中。
    刹那间,海面亮起万点灯火,如同冬至之夜重现,却又截然不同??这一次,灯光不再迷途,而是井然有序地沿着花海铺就的道路,缓缓流向北方,直抵归仁祠方向。
    船上众人无不跪拜泣下。
    而就在此时,海底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仿佛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回到陆地三个月后,朝廷正式颁布《幽冥簿修订案》,将两千八百六十三名受害者全部录入国家档案,追授“医道殉难者”称号,允许家族后代申领抚恤与荣誉。更有数十户人家凭借新公布的名单,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遗骨,得以重新安葬。
    春棠馆门前每日排起长队,不只是求药者,更多是来递交“致亡者书”的普通人。有人写给战死的父亲,有人写给早夭的孩子,甚至有人写给从未谋面的祖先。他们将信与一小撮赎魂棠花瓣一同焚烧,期待那份思念能穿越界限,抵达彼方。
    某日黄昏,一个小女孩牵着祖母的手来到门前,递上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给海底城里的妈妈”。
    知棠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幅稚嫩的画:一座漂在海上的城市,屋顶开着花,街上有人牵手散步,天空中有星星组成的笑脸。画旁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
    “妈妈,我考上医塾了。老师说,只要心里有光,就不会迷路。我想告诉你,我一直都很爱你。”
    她久久凝视此画,终将它挂在灵魂归档司的大厅中央。
    当晚,她再次梦见母亲。
    孟梁安站在归仁祠前,身后是盛开的白棠林。她不再说话,只是微笑点头。而在她身旁,站着一个身穿旧式医袍的男子,面容苍老却眼神清澈。他朝知棠深深一揖,然后与孟梁安一同化作春风,拂过祠堂,掠过碑林,最终融入那一片年年renewal的花海之中。
    翌日清晨,知棠来到照心阁顶层,打开那口曾自动开启的木柜。原本静静躺着的铜钥,此刻已然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一枚完整的玉钥,毫无裂痕,温润生辉。
    她拿起玉钥,贴于心口,感受到一阵平稳跳动,仿佛与自己的心跳渐渐合一。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学子翻开《医史辨》课本,在《丙仲康案》章节末尾,会看到一行新加的小字注释:
    >“据春棠馆秘录,丙仲康残念已于天圣十二年夏消散于南海归墟,临终前留下最后一句话:
    >‘若知识必带来痛苦,请让我成为最后一次代价。’”
    而在每年清明,归仁祠前总会发生一件奇事:当日午时,照心镜会短暂浮现万千人脸,男女老少皆有,或笑或泣,而后齐声轻诵《医诫录》全文。诵毕,镜面反照出在场每一位观礼者的倒影??但他们身后,总多出一道模糊身影,似亲似友,静静相依。
    人们说,那是亡者归来,不是为了纠缠,只是为了说一句:
    “我们听见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