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接姜心棠回京过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萧迟的心腹手下。
    怕姜心棠担心,萧迟特地派手下来告知她京中的情况。
    得知方太后太子及其所有党羽皆除,姜心棠急问:“王爷可有受伤?”
    手下道:“姑娘放心,王爷没有受伤,只是京中局势未稳,王爷暂时无法抽身来接姑娘回京。”
    “我无妨。”萧迟没受伤,姜心棠提着的心放下,“叫王爷不必记挂我。”
    手下领命。
    从姜心棠屋里退出后,去找了胡嬷嬷,让胡嬷嬷把大夫稳婆都叫来。
    虽然萧迟没打算把姜心棠留在楚庭郡生产,但怕这......
    正当北疆在各方面蓬勃发展之时,一场新的变革悄然来临。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开始传入这片土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印刷术的引进。
    姜心棠偶然间从一位来自江南的书商口中得知了活字印刷术的存在。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书籍的印刷效率,降低出版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知识。她深知这对于北疆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于是,姜心棠立刻派遣使者前往江南学习这项技术,并邀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到北疆传授技艺。
    不久之后,在北疆城内建立起了第一座印刷工坊。这里灯火通明,工匠们精心排版、校对,将《北疆农事指南》等重要书籍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印刷出来。很快,这些书籍不仅在本地广泛流传,还被远销到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北疆的经验和智慧。
    与此同时,萧迟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北疆的教育水平。他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在与姜心棠商量后,他们决定创办一所官办书院。这所书院不同于传统的私塾,它采用更加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吸引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萧迟夫妇制定了优厚的待遇政策。他们不仅为教师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厚的薪酬,还承诺给予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大力支持。消息传出后,许多知名学者纷纷响应,不远千里来到北疆执教。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位名叫李文博的老先生。他曾是京城太学中的著名教授,因不满朝中权贵干预学术自由而隐居乡野多年。此次受萧迟夫妇之邀,他欣然答应出山,希望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在李文博等人的努力下,北疆书院迅速崛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学府。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阔,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而那些从书院毕业的学生,则成为了推动北疆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投身农业科研,致力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的进入商业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还有的选择从政,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书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进入这里深造。然而,由于名额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萧迟夫妇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建乡村学堂。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城市,农村的孩子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因此,在每个村庄都设立一所小型学堂,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这样既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又能为偏远地区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乡村学堂的建设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中来。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投身到家乡的教育事业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座座崭新的学堂拔地而起,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整个北疆大地。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疆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人才辈出。这些年轻人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也为北疆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始终离不开萧迟与姜心棠这对夫妻的默默付出和支持。他们不仅关注着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更关心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因为他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情怀,才让北疆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除了教育方面的改革,萧迟夫妇还十分重视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在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很多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甚至失去生命。为此,萧迟夫妇积极引进先进的医学技术和药物,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首先,他们在北疆城内设立了大型综合医院。这座医院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一批医术精湛的医生。无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妇产科等各种科室应有尽有,能够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