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天之骄子,流行坎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了,吕兄,为何你我通报名姓时,你自称吕姓,但这火牌上,却是李姓?”
    顾宪成随口问道。
    倒不是怀疑被骗了,毕竟都给自己看了火牌,也没必要遮遮掩掩。
    只是有些好奇罢了。
    李坤听罢,只是摇头叹息一声:“说来话长。”
    顾宪成来了兴致。
    好奇看向李坤,笑道:“这般好时光好秋意,正是用来消磨的。”
    他听得出李坤只是在感慨,并非有什么不方便。
    果然,李坤听罢,再度一叹,而后娓娓道来:“我六世祖,讳名吕黑厮,生于元末。”
    “少读书,明义理,躬耕于新安,以灌园为业。”
    “后烽烟四起,我祖素有经纶之志,便投了太祖……”
    顾宪成饶有兴致地听着李坤讲述着家族故事,不时插话询问着细节。
    “……战后,太祖赏我祖指挥千户,赐花银一斤,面取旨,复其家。”
    “谁知,降旨时出了意外。”
    顾宪成听到这里,不由面色古怪,显然是已经有了猜想。
    果不其然。
    李坤三度叹息道:“其旨尾云:敕水南寨种菜者老李,钦此。”
    “赫然是将‘吕’记作了‘李’!”
    顾宪成猛然咳嗽了两声。
    这有些失礼,顾宪成连忙以袖捂嘴,略作遮掩。
    待舒缓些才开口道:“原来是开国功臣之后,实在失敬。”
    旋即又好奇道:“那贵祖没有为此分辩?”
    李坤摇了摇头:“按我祖墓志铭上说,是时,黑厮辩姓,太祖掷笔曰,便姓李不妨。”
    说罢,也不禁有些怅然。
    太祖赐姓是好事,但笔误所致的改名换姓,多少有些难堪。
    所谓“族人好礼者,求诸心而不安”。
    生活中更是尴尬无数。
    李坤的母亲姓李,父母同姓,在河南算是有违伦理——“故余家多以李姓婚,而盖棺之后立旌题主,辄称吕公云。”
    这就叫生从君,死从祖。
    甚至父母百年之后,他李坤要怎么题碑都是大问题。
    所以,李坤如今即便是年近四旬,仍不愿放弃寻求功名。
    太祖皇帝的笔误,是不可能自家想改就改的,非得要皇帝点头,才有机会回归原姓。
    不考进士,做到一定位份,哪有资格让皇帝下诏复姓?
    开国功臣?发回原籍的千户,传至六代,除了些许浮财,哪还有什么路子。
    旁听的顾宪成精通世情,自然也明白其中的不便。
    也理解了这位李坤,为何固执称吕了。
    他见李坤心情低落,也不由同情道:“太祖误听,实无可奈何,待吕兄金榜题名,不妨以祖上音误谬传,上疏请复。”
    这是在提醒李坤官场的道道。
    不要动辄就说太祖皇帝干的,否则到时候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反而说是音误谬传,事情会好办一百倍。
    李坤一惊。
    他家里本就落魄,否则也不会用驿站租的公车。
    对官场这些门道,更是没个概念,如今一经提醒,立马反应过来其中关隘。
    李坤有些后怕地点了点头,而后连忙拱手称谢。
    顾宪成则还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只道是小事,不肯受谢。
    有了这事做铺垫,两人便逐渐熟络起来。
    开始交流起学问来。
    从陈浩的《集说》,到《四书五经大全》,从试论,到经史时务策。
    论及时务策,总有人忍不住指点山河。
    “……非止如此,予初目击江陵横政,此番入京,必然面陈瑶泉公,劝其从中匡救。”
    江陵自然是张居正,遥泉公则是申时行的号。
    顾宪成这话说得理所当然,整个人更显得光彩夺目。
    李坤听得入神,悄然看了一眼顾宪成。
    这是在表明政治倾向,邀约同道,还是在展示关系,拉拢人脉?
    前一句就是明晃晃表达了对当朝首辅的不满。
    后一句则是展示了跟吏部天官申时行关系匪浅。
    不管如何,言语之间,一股天之骄子的感觉,扑面而来。
    他突然回过味来,这顾宪成虽说是姿容谈吐不凡,但其身上那股意见领袖的气质,才是让其如此夺目耀眼的真正缘故。
    李坤对朝政不是太熟悉,斟酌了一番,好奇问道:“叔时所言的江陵横政,指的是?”
    顾宪成摇头不止:“那就多了。”
    “威逼主上于西苑。”
    “乱政于南直隶。”
    “设考成法揽权内阁,贬谪同僚。”
    “……”
    顾宪成正要继续说。
    马车突然停住,打断了他的话语。
    他疑惑抬起头,就看见前方一行兵丁、两辆囚车,行走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