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水土不服,矫世变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拖欠税款啊……朱翊钧摇了摇头。
    去年户部尚书王国光就在廷议上大吐苦水,说税收不好收,地方上不是说天灾人祸,就是报刁民不配合,反正就是拖着不给,一个劲上疏请求减免。
    各地御史下去催逼之后,总结了四条,一曰势豪阻挠;二曰有司怠玩;三曰大户侵渔;四曰积棍包揽。
    说的委婉,其实明晃晃说是官绅勾结。
    朱翊钧这下算是见到对应州府官吏的名字了。
    朱翊钧默默记下一笔,随后将其递给一旁的翰林编修吴中行:“诸卿也看看罢,稍后给朕说说,这般为官被判不合格,是否公道。”
    吴中行弯下腰,作双手捧状,恭谨接过皇帝递来的案卷。
    与一旁的庶吉士,一并观览起来。
    朱翊钧由他们自己看,自己则再度翻阅起卷宗来。
    贪、酷、浮躁、不及、老、病,可谓是不一而足。
    朱翊钧时而七窍生烟,时而阴晴不定,时而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间。
    考功司大堂外,走进来两位稀客。
    小皇帝正低头看卷宗,一无所觉,申时行温纯等人却是看到了,慌忙就要起身行礼。
    张居正伸手虚虚一按,示意申时行不必见礼,随后便与高仪站到皇帝身侧,默默等候皇帝翻卷。
    小皇帝本人还丝毫没有察觉,头也不抬朝考功司郎中刘大绶问道:“刘郎中,这些不合格官吏中,原因为不职,是所指何事?”
    朱翊钧大概翻了一下,这些不合格官吏中,贪污、抗税还是少数。
    大多只是记录了一句不职。
    让他有些不解。
    刘大绶看了一眼场上两位堂官,两位阁臣,见都没有接话的意思,这才与皇帝答道:“陛下,所谓不职,多是指县令、知府、各部司衙门等一众堂官、司官等,不坐班、不画押、不履职。”
    “虽未犯案,却使衙门部司,亦或肩负的职司不能正常运转,是为不职。”
    朱翊钧翻页的手一时顿在半空了,而后默默指着卷宗上二人,吩咐道:“让鸿胪寺卿屠羲英、翰林编修赵志皋来吏部见朕。”
    旋即又叹了一口气:“尸位素餐啊……班都不坐,整日不知在作甚。”
    本是自言自语,没想有人接话。
    突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回禀陛下,大多是在游山玩水,开坛讲学。”
    朱翊钧正入神想事,毫无防备地就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得身子一抖。
    而后果不其然,抬头就看见张居正高仪,站在身侧躬身行礼。
    两人行完礼后,便目不斜视,站在皇帝身侧。
    一旁的赵用贤神色略有慌乱,低着头不敢接触座师的眼神,吴中行却是朝着张居正恭谨行了一礼,泰然自若。
    这时候,朱翊钧才回过神来。
    平复心情后笑道:“二位先生不好生在内阁坐班,不声不响跑来吓朕作甚。”
    张居正面无表情:“臣等闻说陛下被一众庶吉士裹挟出宫,心中惶然不安,不得不舍了内阁事宜,以陛下安危为重。”
    朱翊钧尴尬地笑了笑。
    假装没听出话里对自己不打招呼的行为的不满,又看向高仪,岔开话题道:“先生方才说游山玩水,开坛讲学,是指屠羲英、赵志皋?”
    高仪本来也想跟着“讽谏”一番皇帝,但看到皇帝的神色,还是没讽出口。
    想了想,还是给皇帝借坡下驴,便顺势答道:“陛下,屠羲英的事,臣不清楚。”
    “但赵志皋确实整日不去翰林院坐班,反而在京开坛讲学。”
    “昨日,他还与耿定向、曾同亨、邹德涵等在京阳明后学,在一处道馆中,开办京师讲学大会。”
    朱翊钧闻言,不由皱起眉头。
    他看向张居正,疑惑道:“先生,朕记得皇考曾下过谕旨,我朝在任官员,不得开坛讲学。”
    这事还是高拱跟张居正推动的。
    如今怎么看着有点名存实亡的意思?
    说到正事,张居正神色总算舒缓了些,给皇帝解释道:“先帝确是下过这道谕旨,但违者多以科道弹劾,并无定制。”
    朱翊钧哦了一声,点了点头。
    这话意思很明显,就是穆宗皇帝只是不许官吏讲学,没说官吏讲学了是什么下场。
    当初高拱掌握言路,见到就是让科道弹劾,才能镇压一时。
    如今张居正并没有像高拱那般,得言路依附——否则也不会学生们都接连弹劾他了。
    所以,如今这道谕令,多少有些不好使了。
    “陛下,屠部堂与赵编修,在堂外候着了。”
    几人简单闲聊的功夫,去唤人的中书舍人邓以赞,便已然折返——无论是屠羲英所在的鸿胪寺,还是赵志皋所在的翰林院,距离吏部,也就两道院墙。
    朱翊钧收起与两位先生闲聊的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