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白马非马,只鳞半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帝筹建学府已然一年余了。
    从最开始各大道观打秋风,到后面又从内帑挖肉,往里面添了不少。
    一来二去,用了不少钱。
    而作为皇帝少有亲自插手的事情,却是少见地几乎没有人放在心上。
    看张居正一年多都没来转悠过一次,就知道其在朝臣心中,大概是什么地位——小皇帝过家家。
    但与之相对地,皇帝本人对其似乎又极为重视。
    亲手掐着钱袋子不说,还频繁视阅,乃至程大位一介不入流的小官,竟然也能直入西苑,从不受阻。
    往日没时间也就罢了,今日张居正既然来了,难免好奇想随便转转。
    面对学生的提议,徐阶虽然被岔开话题,有些恼怒,但还是勉强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两人象征性地喝了会茶,闲聊了一番家事,如张父身子如何,徐阶家人何时入京照料,需不需要弟子经常看顾云云。
    该拉的家常拉完之后,二人便一同走出了房间。
    四处观览起来。
    张居正有心转移话题,便主动问着学院的事情。
    “老师,我听闻学院不学经典,只教术算?”
    这也是朝臣只当这是皇帝的个人爱好,从未将其放在眼里的缘故。
    不学经典,怎么科举?
    不科举,怎么做官?
    再者说数算,更是不值一提。
    虽说由于大明朝禁天文、图谶之书,偶尔会牵连到数算,以至于数算在民间通常学不到什么精深本领。
    但民间学不得,国子监却会教授啊——“所习自《四子》本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
    这数算一途,但凡正统出身的学子,还没有学不到的。
    市面上的禁书国子监亦有馆藏,民间不能招摇的数算人物,在国子监同样能混个杂学博士。
    无非是因为科举不考,食之无味罢了。
    所以皇帝所立学府这边专授数算,国子监学子路过,多是嘲讽一句“牙慧”。
    徐阶摇了摇头,神色有些玩味:“经典确是不学,但也不只数算,这半年除了数算外,东西逐渐多起来了。”
    “既然说起数算,先带你看看数算罢。”
    学院地面是由青石板铺成,墙面刷成红墙。
    没有老衙门沉淀多年的韵味,却自有一种崭新的感觉。
    张居正跟在徐阶后面,四下打量。
    不似国子监那等正经学府,三四十的举子大把人在,这边多是一些十余岁的少年,甚至五六岁的小孩也有。
    徐阶瞥了一眼,解释道:“这些大多是勋贵家的孩子,我来时,全是这些勋贵子弟,我虽别处招揽了些别的生源,但仍然以勋贵子为主。”
    “多是一些传不到爵位的庶子,有枣没枣打两杆子。”
    张居正偶尔还能看到一些熟面孔,譬如英国公张溶家的孙子、泰宁侯陈良弼的小儿子。
    他好奇道:“陛下许了什么好处?”
    私下里,有些话说得没那么顾及。
    这位陛下画饼充饥的本事,那是一等一,凡给皇帝办过事的,多少都体验过。
    徐阶这时候突然将鼻孔抬了抬,矜持道:“我替陛下重新弄了套学制,年后应当就要到内阁拟票了。”
    张居正也不问,就静静看着徐阶。
    徐阶矜持了一会,没听见动静,没好气啧了一声。
    还是开口道:“与官不同,没有品阶,只在学院内部通行,不与外转。”
    “初为‘学生’,在院内研习便可得授,管住宿,每月二石大米,四季衣裳各两件。”
    话音刚落,就被张居正打断:“百姓如何入学?有教无类?”
    发米发衣裳不罕见,国子监、州学都有这个福利。
    但是国子监是有门槛的,至少得中个举人,否则谁都能来领大米,百姓早就一拥而上了。
    而他眼下似乎没看到有门槛。
    徐阶否认了张居正这个猜想,缓缓道:“生源都是经过挑选的,至少入学试过了才能入围,而且看陛下的意思,往后发展的下院,仍是要适当收取学费的。”
    张居正点了点头,示意徐阶继续说。
    徐阶也不以为意,继续道:“入试后,教授数学、白话文章、判断等通识。”
    “学生寒暑各一考,学六年,共十二考,计二次不过则黜,余者论绩排序以毕业。”
    “或可自返其家,或可由户部清吏司、钦天监、北直隶各处各府县,挑选作吏员,亦可留学院深造精研。”
    “留院,则称‘学者’,精研数学、物理、农垦等各事。”
    “彼辈有功果,由陛下亲自视阅,论功行赏。”
    “功果小成者,赐两江学者,意为学贯黄河、长江,凭此殊荣,赐家宅一间,月俸照比七品。”
    “功果大成者,赐四海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