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铿锵有力,摧金断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翊钧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有暇的话,也学学逻辑学。”
    公主总是要出嫁的,数算什么的不学也就罢了,但好歹学学逻辑学,搭配四书五经,做人多少能做得明白一点。
    说罢,他缓得差不多,便摆了摆手:“这里不用你了,回去照顾圣母罢。”
    李白泱盈盈一礼,很是识趣地退了下去。
    朱翊钧看着此女的背影,神色复杂地摇了摇头。
    好看归好看,可惜自己是嫁给大明朝的男人。
    过早娶妻可不是好事。
    万一第一胎就是儿子怎么办?
    天下焉有五十年之太子?
    政治生命并不是从死亡那一刻结束的,而是从接班人彻底成熟的那一刻。
    这也是古之帝王,多有父子相杀的缘故。
    他既然还年轻,当然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就为日后的正事大局种下隐患。
    想到这里,朱翊钧莫名其妙地拍了拍张宏,感慨道:“还是跑步好啊!”
    还是得跑步!多跑步,才能免于不经意的时候,突然就中了两宫母后的暗算!
    张宏进宫早,完全不明白小皇帝在说什么。
    没头没脑的话,他只好当作没听见,转而提及正事:“陛下,王阁老与礼部尚书马自强在承光殿外求见,已经等候多时了。”
    朱翊钧皱眉,怎么天天有人找。
    往日也就罢了,今日他还要去视察内廷兵仗局呢。
    都是提前半月说的事了。
    视阅嘛,总得提前说好,让人准备——视阅不是奔着搞人去的,而是用最小的投入,让事情回归正轨。
    要是一声不吭去了,那叫监察,奔着挽回损失去的,不可同日而语。
    朱翊钧开口问道:“是什么事?”
    要是无关紧要,那就顺延一下,情理之中。
    张大秘办事,从来不掉链子。
    他躬身道:“马尚书那边,说是涉及到兵事,今晨一早便去内阁找了王阁老商讨。”
    “但两位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又不愿上廷议公论,于是便联袂来寻陛下了。”
    朱翊钧闻言,眉头不由皱得更紧。
    两人同出一党,不想上廷议争论给外人看笑话,朱翊钧倒是理解。
    但你马自强一个礼部尚书,能涉什么兵事?
    宗室造反了?太学生游街了?还是冬至祭天出什么卦象了?
    朱翊钧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既然涉及兵事,显然也避不开了。
    他沉吟片刻,有了定计,转身向张宏吩咐道:“还要劳烦大伴再走一趟,就说,朕稍后要去兵仗局视阅,请他们到兵仗局奏对。”
    繁文缛节,不能耽搁办实事。
    张宏应了一声,小碎步朝承光殿快跑而去。
    等人走后,朱翊钧又换了身干燥的衣裳,这才对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吩咐道:“走吧,先去兵仗局。”
    魏朝连忙在前引路。
    ……
    内廷俗称的二十四衙门,乃是十二监、四司、八局。
    这都是内廷全资管辖的地界,只有太监管辖,外廷不让插手,全设在皇城之内。
    譬如四局之一的兵仗局,便是如此。
    而内廷除了二十四衙门之外,还有不少别的衙门。
    因是内外合管,为了方便外朝官吏进出,便设在皇城之外,通常不列于二十四之中。
    譬如军器局,便是如此。
    方才所提及的兵仗、军器两局,则是如今大明朝制造火药、研制火器的两大源头。
    同时也是朱翊钧近日关切的诸事之一。
    因军器局在宫外,人多眼杂,皇帝视阅不便,今日自然是来到了兵仗局。
    兵仗局作为二十四衙门之一,油水还行,毕竟掌管着一库两厂——分别是军器库、盔甲厂、安民厂。
    其中盔甲厂,便是原本的鞍辔局,掌火器制造。
    后来因为环评不过关,便改成冷兵器制造。
    而火器制造的职权,则迁到了远离中宫的安民厂,做些铳炮、火药一类治国安民的好东西。
    兵仗局很大,进厂的人也很多——孝宗以前不过数百人,但在孝宗一朝“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收至二千人。”
    进厂是好事,但人多管理起来难免杂乱。
    甚至于,明知道上面要来检查,一时半会也难以收拾规整。
    以至于当皇帝面无表情走进安民厂的时候,一旁的兵仗局掌印太监冷汗直流:“内臣兵仗局掌印太监,魏忠德,见过陛下。”
    朱翊钧点了点头,四下张望。
    杂乱无章的摆放铜铁铳管、汗液混杂着尿骚的地面、本来两千工匠编制却只有稀稀拉拉近百人的安民厂……
    他暗自摇了摇头,难怪因为环评不合格,迁到皇城的犄角旮旯来了。
    朱翊钧扭头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