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宵旰忧勤,案牍劳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翊钧心中有些可惜,隐晦地看了一眼张居正。
    他这先生,哪怕没有出知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情弊,也如此了然。
    也就是大明的仕途不够科学,内阁首辅大多在翰林院、六部打转,没有地方经历。
    若是张居正真的从县府一路堪磨到中枢,都不知有何等风采。
    朱翊钧心里想着,面上却丝毫没有停顿,接上张居正的话:“百姓,自然是持有田产,自己耕作的百姓。”
    “所谓合作生产,应当是宗学、宗田这等形式。”
    “而雇佣佃户的地主这一类,则是万万不能兼并。”
    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可以合并,但只能是共同持有的形式。
    那种地主兼并,压榨百姓的路子,便要狠狠打压。
    初衷在于,朱翊钧不愿意遏制经济活力,却要防止大肆兼并,形成士绅寡头。
    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就好了,用于享乐,皇帝就不乐意了。
    当然,想法是好的,具体能做出几分效用,那就不好说了。
    还是那句话,朱翊钧还年轻,试错的时间还很多,每一步都是经验,每一步都可以慢慢摸索着前行。
    张居正立刻了然。
    要从所有权上来分辨,明面上倒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施行下去——从上到下的阻力,恐怕不会小。
    张居正沉默了半晌,才缓缓点头。
    他正要紧接着论及士绅纳粮的问题,只见皇帝站起身来,朝自己摆了摆手:“午后坐得有些困乏,出去走走,路上说。”
    说罢,朱翊钧便走到近前,把住张居正的胳膊,拉着往外走。
    张居正无奈跟上。
    两人走出承光殿,侧殿的张宏,以及殿外值守的蒋克谦等人,立马跟了上去。
    等皇帝招手让人跟远些后,张居正才继续说及正事,也就是方才所说,官绅纳粮之事。
    张居正神情显得有些严肃,认真说道:“陛下,臣也知,本朝税赋,多为官绅所截留。”
    “臣亦明白陛下所忧虑——若是税赋简并,恐怕变本加厉。”
    “臣深知之,但臣仍是不得不劝诫陛下……”
    “官绅纳粮之事,时机还不成熟。”
    与士绅纳粮相比,原先所商讨之事,简直可以说是不过尘埃。
    先前之事,最多引来府县衙门、乡绅地主的怨怼,甚至暂时还能控制在松江府地界。
    但士绅纳粮这种事,哪怕只是一县之地,都要引起轩然大波。
    但凡透露出一点风声,那就是跟天下所有官吏为敌!
    为什么朝官都动辄请致仕?
    为什么陆树声至今不来吏部赴任?
    为什么花花轿子人抬头,致仕之后都要追封虚职,高配一级?
    就是因为官吏致仕后,可以免税!
    好日子都在致仕之后呢,既可以不用坐班,又不用受皇帝鸟气,田亩、佃户都在等着自己,弄个院子买下半城,不是更轻松自在?
    现在好了,皇帝一句话,大家辛苦半辈子,就要纳粮了。
    往后还怎么连田阡陌?还怎么富甲一方?
    为官时不给俸禄,眼看就要致仕了,皇帝又是贴补后来者绩效,又是取消免税权。
    合着好处没有,坏处全给自己占齐了?
    届时一旦串联起来,中枢、地方省府、统统都要受到来自于朝廷自身的反噬!
    简直就是掘朝廷自己的墓!
    朱翊钧走在前面半个身位,静静听着张居正劝谏。
    待到后者说完,朱翊钧才开口道:“先生老成持重之言,朕受教了。”
    “朕倒也不是准备一蹴而就,只是有意与先生商讨一番。”
    张居正听出皇帝话里的未竟之意来。
    两人现在多少也习惯了对方的表达方式。
    见状便直接递过梯子:“还请陛下明示。”
    朱翊钧随意摘下一片叶子,在手里掐成两段,摇了摇头:“一点思路,给先生参考。”
    他顿了顿,回头看向张居正,缓缓吐出几个字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张居正一怔,立刻恍然大悟。
    而后却慢慢皱起了眉头,显然是开始思考起利弊来。
    朱翊钧静静看着张居正长考,心中却思绪万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官吏致仕后的超规格待遇,成为中枢财税负担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双轨并单轨,又改回双轨,如此拉扯数十年,都还未分出胜负,他可是记忆犹新。
    一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作为一个时代的经验,朱翊钧自然不介意拿来用用。
    官户免税?
    现在的官吏,免还是继续免,只不过后面考进来的,那就不好说了。
    分化瓦解,内部起火,多好的办法——这就是后人的智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