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囊漏贮中,善始善终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说要收尾,那最好是先定调结案,表态再说。
    免得人心浮动。
    三人这边谈论正事,一旁的张宏则是不声不响布置好了午膳,站到皇帝身后,以示提醒。
    朱翊钧见状,起身走下御阶,执礼相邀:“二位先生,咱们先用膳。”
    两位阁臣也习惯皇帝这做派,连忙谢恩跟上。
    吃饭的时候,正适合议事。
    所谓食不言,那是嚼东西不能说话,而不是席间不能说话,否则就不会这么多宴请了。
    三人列次坐下。
    朱翊钧接上方才张居正的话:“先生,朕稍后便下诏,将湖广一事定结,着海瑞即刻回京,如何?”
    下诏肯定是要下的,钦差也该回来了。
    他将首辅次辅叫来,不就商量完了好拟票么?
    至于诏书内容,就看三人达成什么共识了。
    两位阁臣听罢皇帝言语,高仪率先开口问道:“陛下果要将各藩宗产收归内廷?”
    降等袭爵这事,在邬景和临行前,皇帝就已经跟他二人商议过了。
    当家才知柴米贵。
    节流之事,从来不在于意愿,只是各有阻力罢了。
    宗藩降袭的阻力本就在皇帝,户部和内阁从来没意愿出钱养这么多宗室。
    皇帝既然有意,两人自然是万分赞同。
    彼时的共识就是,从湖广事入手,罚罪藩降袭,开解底层宗室的商禁。
    等放出风声后,再授意听话的宗藩一二家,自请降袭,另行赏赐,内外各有一罚一赏,裹挟其余宗藩。
    先坐实,再定制。
    温水煮青蛙使各藩不至于串联,也能保全皇帝圣德。
    不过,这事之外的收归宗产,小皇帝可没与二人透过风!
    涉及到真金白银,就跟老师玩心眼?
    朱翊钧见高仪神色微妙,颇有不满,他连忙让张宏给先生盛碗汤,压压暑气。
    面上则诚恳道:“此事,朕也就跟邬景和提了一句,将岳阳王府宗产抄没。”
    “哪知各藩竟然都有牵扯,朕也始料未及!”
    “不过先生,既然已经抄没收归了,总不能再朝令夕改了。”
    “至于宗产具体处置,却不止是内廷,朕欲让内廷、宗人府、户部统管。”
    没跟邬景和打招呼那是假的。
    当初海瑞等人临行前,确实只知道岳阳王府涉案了。
    但朱翊钧有所猜测,甚至说暗示朱希忠牵连各藩,就不足为道了。
    湖广这次,若是真要将各藩宗产全部抄没,定然也有近百万之巨。
    只以楚藩为例,历史上楚藩被王守仁讹诈,说楚藩侵夺了他祖上王弼的财产,有一千多万两。
    楚王陈情,说府上拢共就十八万两,哪有这么多,不信来查。
    二者差的太多了,万历皇帝二话不说,就派了钦差去查,回来说,嗯,只有十八万两,一分没多的。
    后来的事就好说了,几十年后的张献忠是个热心肠,起义后攻破武昌,无偿替楚府清点宗产。
    按记载说运走“金银百车”,具体多少就不知道。
    不过,纵使有夸大的成分,几府宗产加一块,总不会少于百万。
    这也是张居正高仪不悦的缘故。
    国家正是缺钱的时候,这么大一笔,不跟内阁说,想偷偷收归内廷?
    朱翊钧连忙解释,老人家别急,不是朕想自己花,而是用作正途,太仓库也有份!
    果然,话音一落,朱翊钧就见两人的面色好了不少。
    朱翊钧趁热打铁,将兴办商行,引宗室行实业的事情,跟两位阁臣再度通气。
    “此前本是议定,各藩降等袭爵,各府禄银定额便可。”
    “但朕接到邬景和奏疏,言及宗室有封号者,多数不事生产,作奸犯科,令人愤恨。”
    “宗室无封号者,多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实在凄凉。”
    “朕,想给他们留一条路。”
    引导宗室经商这事,倒不是他纯粹为了捞钱。
    而是有所考量。
    直白来说,他此举,就是企图将宗藩,从肉猪改造成皇商央企。
    经营实业、有名有位、内部繁殖、平级地方、直达天听。
    当然,人武部,也就是王府近卫的职权,自然是要免除的。
    而统管宗产的内廷、户部、宗人府、王府属官,几乎就是国资委的翻版。
    等到完成一轮内部竞争,筛选出一批能赚钱的好商行,能接受亏钱的保障性商行,事情就算是小有雏形了。
    钱袋子,不能总盯着税收,直接税收起来,百姓反应太激烈了。
    不如换种方式,开辟财源——封建市场化,直接跟士绅抢饭吃。
    至于不赚钱怎么办……说实话,朱翊钧真想不到,有名有位的宗室皇商,可以做到整体上不赚钱。
    退一步说,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