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拖死东汉政府的羌乱,很大原因就是内迁的羌人,其中大部分被称为“东羌”造反。
既然不能安抚羌人,又为什么要内迁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汉政府想利用羌人的武力,让他们给帝国当兵,帮帝国守卫边境。
两汉政府使用外族武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征兵制,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战争的对象由各地诸侯变成了边境异族,征兵制就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了。
至于为何,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征兵制难以适应战场环境。
新战场由帝国腹地转移到帝国边缘,中原地区征发的士兵难以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家乡青山绿水,边地大漠黄沙,士兵不等打仗就先惧怕了几分。
第二个原因,是战术上难以适应。
中原士兵平时种地为生,战时以步兵为主,让他们对抗强于骑射、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军事技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另外,征兵守卫边境的期限是一年。
帝国疆域广阔,征召的士兵从家乡出发,有时要走几个月才能到达边境,然后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学会点军事技能,又送回去种地了,换下一波新兵过来受罪、送死,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第三个原因,是后勤补给困难。边地经济上非常落后,无法支持大规模战争,必须得从内地运输物资。
除了士兵用度外,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中物资损耗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征兵制的弊端,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就充分暴露了。
汉武帝虽然击败匈奴,但也将大汉国力拖垮了,最后不得不在轮台下罪己诏。
西汉时便有几个思维敏锐的大臣提出军事改革,使用异族兵就是改革措施之一。
异族兵熟悉战场环境,懂军事技术,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基本可以避免征兵制的三个弊端。
汉文帝时贾谊就提议,想办法让部分匈奴人成为汉朝臣民,分散他们的力量,设置若干属国,安置在从陇西到辽东的边境上,让他们帮汉朝抵御月氏等其他异族。
贾谊乐观地说,异族负责打仗,西汉帝国就能“民天下之兵”,让百姓在内郡过安静的日子,读书种地,享受生活。
到汉武帝以后,对待异族的策略基本上采纳了贾谊的想法。
比如浑邪王投降后,其部众就被分为五个属国,安置在边境上帮西汉戍边。
西汉使用异族士兵的前提,是本身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管是用异族守卫边境还是把他们编入中央军序列,都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力量。
可到了东汉时,情况就不同了。
东汉的军事实力要比西汉弱太多了,刘秀建国后,大量削减中央军和郡国兵,废除都尉官和都试制度,造成“王旅不振”和“民不习战”的恶果,部队打仗不行,民间也没了尚武精神。
东汉自己军事实力不行,但用异族兵的传统却还在。
实际上,正因为自己打仗不行,才依赖异族兵;而越依赖异族兵,自己打仗越不行。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公元185年,边章、韩遂造反,朝廷紧急召开平叛会议。
皇甫嵩主张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北军中侯邹靖认为乌桓太弱,应该用鲜卑骑兵。
大臣们反复辩论,有人支持用乌桓,有人支持用鲜卑,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多征召一点汉族兵的。
可见在朝廷大臣的心目中,汉人士兵打仗是不行的,异族士兵才是可堪重用的。
东汉征发异族兵的记载,史书上共出现80多次,乌桓作乱,用鲜卑打;鲜卑作乱,用匈奴打;北匈奴作乱,用南匈奴、乌桓、鲜卑一起打。
东汉时所使用的异族兵包括匈奴、鲜卑、乌桓、扶余、羌、武陵蛮、交州蛮、白马氐、昆明蛮等等,只要能用,才不管你是谁呢!
边境守卫当然也离不开异族兵。
南匈奴内附,东汉用他们守卫边境;羌人内附,用来守卫边境,乌桓内附,也用来守卫边境。
当时有人夸耀东汉使用外族兵的政策,说“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不动中国,不烦戎士”,不用扰乱中原的百姓,也不用政府花钱,这办法真是太棒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溢美之词,东汉政府还是要花钱的,不花钱谁给伱卖命啊?
大臣袁安记载说,当时东汉朝廷每年要给南匈奴一亿钱,给西域诸国七千四百八十万。
还有材料记载说,青徐两州每年要供应鲜卑两亿七千万钱。
此番魏国请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出兵,也是花了不少代价的。
曹丕之前不用,是深以为耻,但战局到了这种程度,魏国的精锐兵卒都被汉国嚯嚯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