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么发生了!
据说美国的不少华人家庭,已经把《原乡》当成了家庭必备读物。这些“中国人”不仅买了英文版的《原乡》,甚至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国购买中文版的《原乡》对比阅读,要把这本当作移民二代、三代的祖国文化启蒙读物。
这也让帕慕克羡慕得“牙痒痒”。尽管他精通英语近乎到了母语的程度,但始终坚持土耳其语写作,却几乎没有听说美国的土耳其裔会这么买他的书。
可偏偏张潮做到了!
帕慕克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当代文坛最重量级的作家,他可以不羡慕JK罗琳那1200万册的《哈利·波特7》首印数,因为两人不在同一个赛道。
但说对张潮没有一点妒忌,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毕竟张潮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严肃文学”的范畴里,但是宣发、销量完全是商业畅销书级别的。
这就有点让他不平衡了。
所以帕慕克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在纽约的「《原乡》读者见面会」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发言:“今天我坐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前辈的身份来对《原乡》指手画脚,你们也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现场响起了一篇善意的笑声,毕竟能来这里的读者,都知道他和张潮的“往事”。
帕慕克也笑了,继续说道:“我不得不承认,张潮创造了一个文学奇迹——在如此积极地投身舆论漩涡的中心之后,他的内心依然保持了一个作家的纯粹与敏锐。
在伊斯坦布尔,我们习惯用两种目光注视博斯普鲁斯海峡——既看到亚洲,也看到欧洲;既看到奥斯曼帝国的尖塔,也看到拜占庭帝国的残垣。
而张潮则有一种更加特殊的能力——他既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浮华、最喧嚣、最拥挤的表面,也看到了这个时代最孤独、最绝望、最顽固的灵魂;
他既享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财富、名誉、地位与诱惑,精神却孤独而又狐疑,用一双手术刀一样的眼睛解剖着现实、历史与他自己。
在我的文化,我们相信真正相知的宿敌会共享同一种乡愁,我从这本书里读懂了他的乡愁。
据说他现在也只有23岁?天啊,这真是上帝赐予文学的瑰宝。或许他能走到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触及的未至之境。
到那个时候,我可能已经死了,但我依然对此感到兴奋!”
……
而在帕慕克深情发言的时候,他赞美的主角已经在成田机场走下了飞机的舷梯,在他面前,是排成两排的接机队伍,盛况同样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