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来自“恐怖之王”的启示(第二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美国’,然后才能让人物拥有合理的动机和选择。
    这也是你的《消失的爱人》异常‘干净’,而《大医》格外‘繁琐’的原因吧。”
    张潮被噎了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斯蒂芬·金反将一军——姜就是老的辣。
    张潮只能心悦诚服地点头同意道:“确实如此。《消失的爱人》中关于美国乡下生活的细节和法律相关的内容,我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大部分地方只能匆匆一笔带过。”
    斯蒂芬·金接话道:“《大医》写的是你熟悉的历史、熟悉的文化、熟悉的人群,可以在其中肆无忌惮地刻画细节,所以这本我读起来更加真实,也更加有质感些。”
    张潮自嘲道:“这就是《大医》卖不过《消失的爱人》的原因。”
    《消失的爱人》出版一年多来,仅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销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相比之下,《大医》相应地区的销量不到100万册,确实有点“不够看”。原因当然是中国近代史背景的故事,英语地区的读者普遍不太感兴趣。
    斯蒂芬·金意味颇长地问了一句:“那你今后会放弃这种更有质感的叙事吗?美国图书市场能带给作家的收益,是其他任何地区都不能媲美的。
    从《消失的爱人》来看,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成为美国畅销榜上的常客。”
    张潮毫不犹豫地道:“不可能。您会为了中国市场放弃您的那些‘唠叨’吗?要知道中国市场也很大,带来的收益可能仅次于美国。”
    斯蒂芬·金同样道:“不可能。”
    说罢一老一少,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有出名的小作家,为了能多卖几本书,往往会苦苦思索市场的口味,为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但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却几乎不太考虑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就是市场本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96章来自“恐怖之王”的启示(第二更)(第2/2页)
    张潮眼前坐着的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很多读者平常几乎不买书,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新作,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以斯蒂芬·金每年至少出一本书的高产量来说,不可能部部都好,但是他写得再烂,销量打底都是200万部起。所以早在1987年,他的《黑暗塔II》就创下了首印100万部的记录。
    某种角度上,JK·罗琳都不如斯蒂芬·金——毕竟她还没有在《哈利·波特》系列以外证明过自己的市场号召力。
    仅从销量来看,张潮有向斯蒂芬·金靠拢的趋势。他现在哪怕写纯文学作品,国内的“死忠粉”们也会直接爆卖大几十万册。
    好多读者,这辈子买的“纯文学”作品,除了张潮,也没别人了。
    所以这两人都没有解释原因,更没有唱什么“作家就是要坚持信念”的高调。
    许蕊雅作为职业翻译,又是“午夜潮汐”的员工,早对张潮的销量麻木了,倒没有什么太大感觉;但是一旁做记录的苏珊看懂了两人的默契后,内心别提多羡慕了。
    她现在给多家报纸供稿,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1万美元,交完税也是妥妥的中等收入阶层。现在她已经不用在布鲁克林的黑人区租阁楼了,而是搬到了体面一些的中产社区。
    在美国吃“文字饭”这个普遍收入偏低的圈子里,她已经可以挤进前10%了。
    但是和同为靠文字为生的斯蒂芬·金、张潮相比,苏珊的年收入,折算下来大概只相当于他们几页稿纸的版税。
    想到这里,苏珊的笔一颤,记录得更认真了——一个张潮赏识她,就已经让她从阁楼搬进了公寓;那如果斯蒂芬·金也赏识她呢……
    苏珊内心对张潮更是感激涕零了,另外还忍不住偷偷联想——要是,要是当初“色诱”张潮成功了呢……
    张潮自然不知道苏珊此刻的内心戏有多丰富,完全沉浸在和能“呼应上”的前辈作家的交流里。某种程度上,斯蒂芬·金可能比王蒙更理解自己,毕竟两人作品的畅销,都是市场化的结果。
    趁现在两人聊得正好,张潮问出了今天第一个关键的问题:“斯蒂芬,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促使你一直创作恐怖。把读者‘吓到’,究竟有哪些迷人的地方?”
    斯蒂芬·金先是“呵呵”一笑,然后道:“迷人的当然是出版社的支票……”
    张潮笑道:“ComeOn……斯蒂芬,你知道这个答案骗不了我!”
    这时候斯蒂芬·金才反问道:“你认为恐惧是什么?”
    张潮沉思了一下,道:“恐惧是人类最本能、最根源的情感之一,优先于爱、恨、悲伤、好奇……”
    斯蒂芬·金继续问道:“还有吗?”
    张潮又想了想,道:“恐惧来源于人的生存本能,是人类躲避危险、保存生命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