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就算是提名也没可能,但是马悦然的这一“指名”,还是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20多岁的时候不可能,那30多岁、40多岁呢?
中国自古就有文学家之间“薪火相传”的佳话。“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中语“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里的“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马悦然喜欢提携中国作家不是秘闻,但这么年轻却还是第一次。
如果能拿到张潮的新书,加上张潮见马悦然相关新闻的炒作,在新书腰封上加一句:“诺奖终身评委倾力推荐”,说不得又要多卖它几十万本。
这么一个机会,怎么不让人兴奋。
所以这个试读会的名额,在各大出版社都快被抢破头了。
远在广州的花城出版社,一直负责和张潮联系的朱妍玲差点都被挤掉名额,要不是她据理力争,就真的花落别家了。
“社长,你给我个底气呗!”朱妍玲看着眼前的萧建国,不客气地道,“《少年·流星》卖的怎么样,都不用咱们多说吧。”
萧建国自然清楚,少年冒险版的《少年·流星》从2月份出版以来,半年内已经卖出了120万册,不仅是花城社近年来卖得最好的文学类图书,还顺势和「潮汐文化」展开合作,推出了漫画版,也卖到脱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0章《原乡》争夺战正式打响!(第2/2页)
所以对于张潮的新书,他也是势在必得。
思量再三,他对朱妍玲道:“首印提高到100万册,再多了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个数字,张潮也不差这一点。但是版税可以提高……”
咬了咬牙,接着道:“起步版税20%,最高给到25%。这个条件不错吧?”
朱妍玲眼睛一亮,旋即又黯淡下来,问道:“如果,如果别家也是这个条件呢?”
萧建国一愣,不可置信地道:“比25%还高,他们不赚钱了?”
朱妍玲道:“我们这些国营出版社包袱重,人家私营出版社、图书公司可不管这些。我听说陆金波给韩寒的版税都已经到了20%。”
萧建国道:“这么高吗?”
朱妍玲点点头,道:“今年他的《光荣日》首印就是60万,版税据说到了20%,陆金波一次性就给了他200万……”
萧建国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然后道:“这样吧,版税肯定不能再提高了,再提高就要上集团的会了,这样周期就很长,时机就错过了……
这样吧,把首印提高到150万册!这样张潮的首印版税就超过500万元了!不相信他不心动。”
朱妍玲这才高兴地应了一声:“嗯,那我去定机票了!”
看着朱妍玲的背影消失在办公室的门口,萧建国这才心疼地直嘬牙花子——一口气掏出去500万,要不是有“张潮”这个名号顶着,他哪敢张这个嘴。
不过张潮的书,即使是纯文学,卖长线的话也从来不会低于150万这个销量,所以还是赚钱的买卖,只是周期不知长短了。
对张潮这部新作志在必得的也不止花城社这一家出版社,陆金波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2004年为张潮出版了《暗流集》这本张潮唯一的杂文集之后,陆金波就和张潮“断了联系”。明面上的理由当然是张潮不愿意掺合陆金波组织的“青春文学联盟”,并且与他旗下的韩涵关系恶劣。
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两者都心知肚明,陆金波喜欢包装旗下作家,这就涉及到了对作家的形象运营,需要一定的“操控”。
张潮则完全不屑于陆金波的娱乐化包装。事实证明,他对自身媒体形象的把控力远远超过市面上的任何书商。
陆金波之所以在3年后还想重新搭上张潮这条线,根本原因在于他发现自己渐渐开始失去对韩涵这棵“摇钱树”的掌控了。
从2005年开始,韩涵几乎把自己的所有作品都交给了陆金波的果迈文化运营,双方合作可谓十分愉快。但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陆金波发现韩涵开始接触其他出版社了。
首先是把一本杂文集交给了一家叫汉图出版的出版社,随后又与「盛大文学」密切接触,似乎要达成某种合作。
「盛大文学」近年来不仅收购了「起点中文网」等网络文学网站,而且还积极开拓实体书市场。对互联网起家的盛大来说,实体出版那点蝇头小利其实是看不上的,他们看重的明星作家、作品的IP运营、版权改编。
这对于传统出版商来说是降维打击。即使对陆金波这样思维超前的出版人来说也十分难受。
所以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张潮身上——只要能签下张潮的新书,果迈文化的军心就能稳住,那么自己和其他作家的谈判也能更顺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