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才解释道:“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她的作品‘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讲述了20世纪初‘王龙’一家人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农的故事。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大地》无论从文笔还是立意都非常肤浅。
    赛珍珠对中国农村、农民和传统道德、因果轮回这些概念的理解,只相当于十五世纪中国二流的文人。如果把《大地》的故事用古白话浓缩成一个短篇或者中篇,塞进《三言二拍》里都毫无违和感。
    回目我都想好了——《憨农夫暴富弃糟糠苦婢女恨嫁负心郎》。
    但就是这么一个肤浅到甚至有些拙劣的,因为她‘正确’提炼了某些要素,比如中国人的‘土地意识’,结果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代描写中国传统乡村的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鲁镇’,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甚至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农村和农民,都远比她的真实、深远得多。
    但当时诺贝尔奖的评委看都不会看这些作家和作品一眼——哦,可能鲁迅除外吧,据说他有提名的资格,但是拒绝了——讽刺吧?
    为什么呢?除了译本的因素,更因为这些作家不是在诺贝尔奖或者其他什么欧美文学奖项评委的‘凝视’下写作。他们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是赛珍珠创造出来的‘标本’。
    这个‘标本’在讲述什么呢?讲述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安分守己,遵循传统旧道德,通过辛勤劳作、节约开支,就能积累财富。
    不仅一代人要这样,代代人都要这样——‘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富饶的大地、农民的泥土房’,这故事冯梦龙看了肯定会说‘哪个迂夫子写的?’——可这是那时候的中国农村吗?
    但凡有点近代史知识的都知道不是。但偏偏这个虚构的‘标本’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认可。
    这就是我说的‘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产物’。”
    一长段的专业阐述,让白岩松的大脑消化了好一会儿还没有转过弯来,看得旁边的陆金波急坏了,恨不得上前抢过话筒自己来。
    白岩松一主持人懂什么文学?陆金波可是正经当过作家的,他立刻就明白了张潮这些话的厉害。
    这时候他才醒悟过来,张潮不和马悦然见面,对《原乡》这本书的销售有多重要——“诺贝尔奖终身评委也要先睹为快的”,哪有“拒绝诺贝尔奖终身评委先睹为快的”有噱头?
    这个采访一旦播出,《原乡》不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摆脱西方价值观控制、走向品格独立、文化自尊的代表性作品?
    大家不得把书给抢疯了?
    陆金波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图书营销能力全中国首屈一指,虽然屡屡败给张潮,那也是因为张潮太能抢风头了。
    现在他才知道,张潮搞起营销来,标准的“既要·又要”——是既要耸人听闻、夺人眼球,又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自己明明知道张潮这是为了《原乡》的发售造势,可也被这一套套义正词严的说辞说得心头一跳一跳,早已经死去的文学梦想,仿佛要破土重生……
    这种煽动力,还让其他人怎么玩?
    而张潮接下来的话,更是把陆金波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