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唐人街风云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边指向了前方。顾峰顺着林小海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栋挂着「黄氏东亚成衣制作有限公司」招牌的两层小楼。小楼的顶上支着一根很粗的烟囱,正在往天空源源不断地喷洒白色的水蒸气,染白了大半片的天空,与橘色的霞光交织在一起,像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纱幕。
    ……】
    敲出这段文字的张潮,正坐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的一间叫做「四川菜馆」的小饭馆里。他的桌子上摆着一份简餐,炒饭、宫爆鸡丁、芥兰和一碗鸡汤,味道不过不失。
    张潮并没有把餐吃完,而是剩了一点,这样也有理由不让服务员收桌,可以在这里多坐一会儿。
    看着窗外涌动的人流,自然不是像他刚刚所写那样汇聚了“一百年来的中国人”,而是各色各样的都有——既有一眼看来就知道是唐人街“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衣服、发型仿佛还停留在90年代初期;也有探头探脑的游客,普遍都是年轻人;当然也有来猎奇的外国人,见到什么都一副大惊小怪的样子。
    张潮想趁着在美国的这段时间,把当中关于唐人街的片段给完成了。
    因为「唐人街」对早年来美的福海人来讲,几乎就是最重要的落脚地。无论是向往它,还是恐惧它,或者是鄙视它,都不能抹杀它在华人移民史上特殊地位和文化象征。
    它是“城中之城”,它是“国中之国”,是“法外之地”,就连美国政府,曾经都不得不让渡了一部分的权力让唐人街形成了某种自治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7章唐人街风云(第2/2页)
    这里的建筑普遍比周边矮上一截、旧上很多,甚至可以在这里找到中国江南园林唯一的小公园,假山、曲水、亭台、楼阁、游廊,一应俱全。
    对中国人,尤其是福海人来说,在这里不必会英语,也能自在地生活。
    它是大部分华人移民梦想的启航地,也是所有偏见的复合体。
    它像是一根又一根的钉子,一路从旧金山钉到了纽约。美国政府一次又一次想要通过或刚或柔的方式,“摧毁”这处华人的文化地标,但是它就像指甲或者头发一样,无论你剪除多少次,它还是会原原本本地长出来。
    只不过现在已经是2007年了,「唐人街」已经大大失去了当年风采,越来越像是一个刻意保留陈旧样貌的景区。
    张潮从餐馆的窗户望出去,还能看到「大家乐」「福海婚姻介绍」「正宗北京烤鸭」「金门饼宴」「大成和金行」……
    招牌鳞次栉比地挂在各家店面的门口,大多已经开始褪色,灰扑扑的,显得无精打采。
    一百年来的风流堂皇,似乎在此刻随着这些招牌一起褪色。「唐人街」最终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变成一块黯淡模糊的硬币,再精美的图案,也渐渐被磨平。
    唐人街也许就像由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设想,由白人建筑师建造,看上去就像舞台布景里的中国,或许其实并不存在呢?
    张潮陷入了某种困惑里。
    “小兄弟,来旅游啊。”一个声音在张潮身边响起。张潮抬头一看,是这家「四川菜馆」的老板,一个白头白发的老头。刚刚还看他在店里招呼客人,现在一看,只剩下张潮自己一个了。
    一动笔就忘了时间,张潮一看竟然都3点了。
    张潮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道:“是啊。”然后合上了笔记本,“你们要打烊休息?那我走吧。”他准备换个地方写。
    老头连忙拦住张潮道:“不急。这些你不吃了吧?”接着手一招,店里的服务员就麻利地过来把张潮面前的碗碟给收走了,又给他擦了桌子。
    老头笑嘻嘻地问道:“你是作家吧?”
    被“识破”身份张潮有些囧,不过还是如实回答道:“是。”不知道这老头是不是看了电视,毕竟自己最近在美国似乎还挺“出名”地。
    老头一拍大腿,高兴地道:“我一看就知道。你们作家就喜欢这样!”接着又指挥服务员给他们两个各上了一杯茶。
    张潮此刻也不想着了,而是饶有兴趣地问道:“一看就知道?作家喜欢怎样?”看样子老头不是通过看电视认识自己的,那就有的聊了。
    老头道:“你看你,穿得寒寒酸酸,神情高高傲傲,打字噼噼啪啪……时不时望向窗外,眼神飘飘摇摇,好似鬼佬抽加料香烟过了头……
    一看就是作家啦!对唔住,我不是贬低你。主要你们作家来这里都是这样子,不信你看——”说罢一指墙上。
    张潮:“……”顺着老头指的方向,正看到一面墙上挂着不少老板与不同人的合影,从黑白到彩色都有。只不过黑白照片里的老头是个小伙子,往往手执一柄大铁勺;到了彩色照片里,就成了半老头了。
    而眼前的老板,显然已经是耄耋之年,铁勺挥不动了,只能在堂前招呼客人。
    其中有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