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张潮低头把布展开,确认无误以后,双手高高举起,在所有人面前亮出了上面的图案——
正是一面“MeToo!”口号加张潮头像的海报。
张潮刚刚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注意到台下有读者高举这张海报,于是刚刚让苏珊到台下把这张海报借来了。
张潮只展示了一小会儿就放了下来,说道:“我希望在今天以后,「MeToo!」有新的含义——那就是‘曾经有些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反抗过压迫——我也是!’”
然后对台下已经目瞪口呆的刘易斯·兰帕姆道:“这样的答案,你接受吗?”
接着又对所有的记者问道:“你们接受吗?”
刘易斯·兰帕姆和所有的记者们都沉默不语。今天能来发布会的记者不管服务的报刊、媒体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但总体都代表美国文化界精英阶层发声。
张潮的表态显然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年老的记者依稀梦回嬉皮士运动,年轻的记者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哪有这么“破罐子破摔”的作家。
他还想不想在美国卖书了?
与记者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后半部分的内场读者们则反应过来了,开始高声欢呼起来,不少人高喊口号:
“让我们行动起来!”
“让那些该死的精英去死!”
“救救美国!”
还有直接现学现卖的——“Therevolutionisnotadinnerparty!”
……当然还少不了响亮的“流氓哨”的尖啸声。
场外还在排队的读者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里头突然变得这么热闹,这是咋回事?难道是张潮在朗诵书中的片段,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倒是常有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0章不好,被张潮偷家了!(第2/2页)
一下让等待的读者们更加期待了。
此刻纽约公共图书馆外的人龙已经超过3百米,加上内场等候的读者,总人数已经接近千人,还有从纽约各处源源不断赶来的读者。
其中很多都是从「MeToo!」才开始认识到这位中国青年作家。他们来,不是因为对张潮的感兴趣,单纯就是想支持一下这位敢于向“滥用种族歧视”开炮的勇士!
这种热度,在美国本土的畅销书作家当中也是比较罕见的。不得不说,张潮身上的“争议体质”让他无论在哪片土地上都备受关注。
台下的艾丽丝·梅休和大卫·米勒绝望地捂住了眼睛,张潮这是彻底让这场“闹剧”奔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去了。
他们都能想象,今天之后美国的文化舆论界会乱成怎样一锅粥。而且看现场的读者反应,八成还会有现在时兴的“个人社交媒体”下场搅局。
这对一向保守经营立场的Simon&Schuster出版社来说,是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但转机很快出现了——
挑起这场“战争”的刘易斯·兰帕姆像是下了莫大的决心,再次发言道:“先生,恐怕你误会了我刚刚的问题的意思,可以容许我解释一下吗?”
张潮当然无有不可,同意道:“没问题,你可以再说一遍。”
刘易斯·兰帕姆深吸一口气,道:“我那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创作《大医II》这部,是为了促进中国和美国的读者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
尤其是让美国读者懂得‘中国式完美’在中国摆脱苦难历程当中,起到的精神象征作用——是这样吗?”
话刚落地,后排的读者中就响起了嘲讽的怪笑声,还有人大声喝着倒彩:“好样的!兰帕姆先生!”
张潮则满意地点点头——这位老哥还是很灵活的嘛——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的目的就是这样。我在一开始就说了,文学一叶孤舟,让世界上的人们可以彼此联系。
我想兰帕姆先生对《大医》这部的理解,是深刻而准确的。”
刘易斯·兰帕姆听到张潮这么说,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能“安全着陆”。至于后排读者的那些嘲笑,他就当没听到。
张潮则面不改色,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是理所应当,全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老太太艾丽丝·梅休虽然见证过无数作家的风采,但真的没见过张潮这种“怪物”。
作家嘛,性格往往两极化——要么特别“原生态”,“社恐”如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往往对媒体退避三舍,不管夸还是骂都不太回应;
“粗暴”如亨利·米勒(《巴黎暖冬》)、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则不时批评媒体的浅薄、无知,几乎三天两头都要diss一下记者们。
要么特别“社会化”,例如做过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