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刚创办文学杂志《字花》的办公室,小华是主编。晓红和骊珠呢?”
    邓小华答道:“她们下午都有课,来不了。”又看到张潮好奇地打量办公室,有些羞赧地道:“这里好简陋是不是?我们才刚起步,办公室是和其他公司共享的,我们下午2点到7点办公。”
    接着把两人让进了办公室,其他人手忙脚乱地给张潮、潘要明腾出了座位,但是有人就不免只能站到角落里去了。
    潘要明不客气地坐下来,张潮却挥挥手表示不用。
    潘要明从书堆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潮,对他说道:“这是《字花》的创刊号,你看一看。”
    张潮接过来,首先封面就吸引了他——一头满眼天真神色的幼鹿,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结着殷红的果子。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5章御驾亲征,灭此朝食(第2/2页)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25到0.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但100元一期的文学杂志谁买?”
    潘要明道:“艺发局的补助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要审核账目,还要看你杂志的销量情况,以及在推动市民文化质素提高上有没有实际行动。
    全港每年只有5本文学杂志可以拿到补助,但每一本都很微薄。讲实话,全港岛没有一家文学杂志可以靠销量和广告自给自足。”
    邓小华接着道:“为了明年还有补助,我们除了要提高杂志销量,就要尽力多参加或者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包括进入校园做文学宣讲以及写作辅导。
    这些都是要写进明年的补助申请里的。”
    张潮恍然大悟道:“这就是那个钟伟明说的……”
    潘要明点点头道:“钟伟明一个人赤条条无所谓。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现时又做宝石、古董生意,不需要对港岛的文学存续担任何责任。
    他把领补助说得那么难听,好像小华他们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实际上就算领了补助,像《字花》这样的杂志也是艰难求生。你知不知道这里薪水最高的全职行政总监多少钱一个月?1万港币,包含全部。
    1万港币在香港够做什么?洗碗工一个月也得2万港币了。如果不是对文学热爱,每晚去便利店上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数了。
    他来《字花》之前还是其他报纸的资深编辑,硕士学位。今天他不在这里,应该又去跑市场了。”
    听到这里张潮还是小震惊了一下。1万港币,在现在的港岛,连一个地段好点带独立卫浴的单身公寓都租不到,却已经是这本杂志固定收入最高的职位了。
    原来以为港岛的文学环境再恶劣,至少也有本地这么发达的经济托底,从业人员的收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结果真是突破他的想象了。
    张潮相信潘要明没有骗自己,一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信任,二来人家也没有必要,毕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