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南北之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经济因素,让港人无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准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你的直觉很敏锐!”马家辉坐在张潮对面,啜饮了一口茶水以后,悠然地夸了张潮一句。然后又问了张潮一个问题:“你看了那么多‘南来文人’的资料,想必也了解一些他们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的作品缺了什么?”
    两人正坐在维港诚品书店楼上的一间茶室内,现在只有他们两人,清幽玄寂。
    张潮知道马家辉不是让他评价这些作家在文学技法上的缺失,而是某种精神内核。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只好摇摇头道:“我想不到,还请赐教。”
    马家辉微微一笑,颇有得色,不过并不矜傲。他答道:“他们的作品,都缺了‘香港’!”
    张潮意外道:“嗯?”
    马家辉接着道:“‘南来文人’的主流作家群体,都是在大陆接受的教育,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们来到香港,或者迫于无奈,或者身负某种任务,或者辗转飘零……都不是被香港‘吸引’才来的。
    所以他们笔下,有沪上,比如张爱玲和刘以鬯;有江南,比如金庸、徐訏;有东北,比如李辉英、司马长风;还有燕京、羊城、杭州……唯独,没有香港——可能过了一点,但说‘几乎没有’就挺恰当的了。”
    张潮一想,还真是。比如金庸,15部武侠,男女主人公天南地北哪儿都去过了,可是别说香港,连广东都很少提及。
    马家辉道:“这些‘南来文人’,下笔的着眼点往往不是香港,而是整个中国,或者他们自己的家乡。像刘以鬯的《对倒》,男主人公成日看着香港的街道和人物,脑子里却都是关于沪上的回忆。
    他们写散文、随笔也是这样。明明这一段还是在香港的咖啡厅里喝咖啡,下一段就写多少年前沪上的哪个咖啡厅有种什么点心很好吃。
    这样的文学在70年代以前,香港的大陆一代移民占据了人口优势,尤其是垄断了文化和知识话语权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市场。
    但是等到移民的二代、三代成长起来以后,他们没有父辈对大陆的记忆和经验,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困惑——香港,难道就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
    张潮很敏感地问道:“那这段时间香港本土的作家、文化人呢?”
    马家辉道:“‘南来文人’不仅带来了作品,也带了内地成熟的文坛传统,很早就形成了作家联会、作家协会等组织。但是本土的文人,往往被视为‘懒散’,只写作、不组织,或者想参加组织,也很不容易。”
    张潮道:“所以,那段时间,本土作家是被‘南来文人’压制的?”
    马家辉笑道:“都算不上压制,‘仰人鼻息’更准确一些。毕竟大部分报纸和文学期刊都是‘南来文人’办的,他们靠‘南来文人’吃饭,受点气也正常。
    像在50年代,香港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一度是沪语。”
    张潮道:“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马家辉犹豫了一下,道:“确实也有……你知道倪匡吗?”
    张潮点点头道:“科幻大师嘛,我当然知道。”
    马家辉神神秘秘地道:“你真的认为他来香港的那个故事是真的?”
    (两章合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