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要重新梳理和敲定,无比繁琐。
    张潮也十分头疼,不过为了彻底改变“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面目,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新人走向关注的起点,那就必须要展现出足够的魄力和创意。
    复赛学生就超过了200人,加上评委,现场的工作人员,还有转播的摄影师、记者,总人数近300,算是一场比较复杂的活动了。
    还好没有观众,不然组织难度还要上升一个指数级。
    幸运的是沪上政府方面,对这次大赛也颇为关注。尤其是复赛举行的时间,恰好可以与8月同样在展览中心举行的沪上书展,形成首尾衔接的连锁效应,因此专门派出了一支有着丰富的大型会议组织经验的专业队伍帮助他们。
    即使这样,张潮来到沪上的时候,也还是一堆事情有待落实。
    不过帮忙组织的人也说了:“所有的大型活动都是一样,常常是在灯光亮起前的1个小时,看起来依旧是漏洞百出;但是当灯光亮起来的那一刻,往往一切又变得天衣无缝。”
    张潮重生以前,是参与过学校百年校庆的组织工作的,对此深有体会。
    不过他最关注的一个点并不是会场的布置,而是“复赛题目”的制作。为此他专门找到了马伯慵,颇为担心地问道:“题目做的怎么样了?实在不行就用B计划。”
    马伯慵此时已经是满脸憔悴,两只眼睛下面都挂着大大的眼袋,眼白里都是血丝,也不知道几天没睡好了。不过听到张潮这么说,他还是强打起精神,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向张潮展示了复赛的“题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3章大手笔的复赛“题目”(两章合一)(第2/2页)
    马伯慵道:“人家师傅说了,你这个要求很高,但是由于预算给的足够,所以他们肯定能完成。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实验做出来的样品。
    你看最后这个,已经非常接近你的要求了。所以应该没有问题。”
    张潮仔细看了照片,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这个‘题目’可不容易想,希望能让所有参赛选手都有所触动,也希望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关注吧。”
    马伯慵摇摇头,感叹道:“肯定又要轰动——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张潮微笑不语,只是让马伯慵务必盯紧,到时候千万不能洒汤漏水。
    来到沪上的第二天,张潮迎来了这次复赛的评委老师们。
    原本张潮是想让自己的老师于华继续担任今年的评委会主任,但是一算行程,于华此时应该正和好兄弟铁生畅游三晋大地,硬要拽过来干两天活儿,有点不太人道。
    而曹文宣、王濛之前也都已经做过评委会主任了,他们表示既然要“新气象”,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评委也更新一遍,至少评委会主任也要换个新人。
    最后张潮经过反复的斟酌,邀请了和自己颇有渊源的阿来担任了本届比赛复赛的评委会主任。而评委名单则包括韩少功、池莉、迟子建、苏童、格非等,以及几个重要文学杂志的核心编辑。
    张潮却把自己排除在评委之外。一方面自己去年做过一次评委,那一个通宵看作文的经验,着实勾起了自己上一世的回忆,实在提不起兴趣。
    另一方面,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会安排一些学生接受记者的采访,自己这个组织者也在其中,实在分身乏术。干脆避嫌算了。
    而阿来在作家当中属于少壮派,又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兼擅和散文,诗歌也写的不错,让他做评委会主任,可以很好地居中平衡。
    阿来对张潮来说,即使不算“知遇之恩”,但也相差不远了。当年他指名让自己陪同游览家乡,并给他极高的赞誉,可以说为张潮扫除了很多障碍,让许多对他心有不轨的人望而却步。
    所以张潮亲自开车去机场接阿来。
    看着眼前成熟许多的张潮,阿来也有诸多感慨。他没有想到2年多前那个还略显稚嫩的高中生,如今已经堪称是叱咤文坛、搅动风云的大手了。
    两人在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近况。阿来忽然问张潮道:“你发给我的那个复赛题目,我反复斟酌了,一方面觉得题目不错,发挥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又觉得解读的歧义很多。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张潮笑道:“阿来老师,这次既然是您担任评委会主任,我连评委都不是,就不干涉您的工作了。这次的题目,其实也是我在香港期间,受到那个城市的启发,才想到的。”
    阿来打趣道:“我事先设想了很多你可能会出的题目内容,但没有想到竟然这么大手笔。这一届出了这么个题目,你下一届该怎么办?”
    张潮也玩笑道:“我准备‘阔一届、穷一届’,这届的题目钱花多了,下一届就出个便宜点的……”
    两人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酒店。
    其他评委也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