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纠结的韩涵与小四(第二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笑问道:“后来呢?”
    姜子龙又吐了一口烟,接着道:“后来嘛……小伙子其实态度挺谦虚的,做事也很踏实。给的各种意见很中肯,既不拍马屁,也不故意反对博眼球,说什么都有理有据。
    尤其是他列的那些数字……那些数字……”
    几位主席、副主席都默默地点了点头,张潮在这次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筹划过程中,提出的基于数据的种种全新概念——「读者画像」「接受光谱」「代际演进」……完全刷新了大家对文学评价的既有观念。
    以往的评奖机制是什么样的?
    各地作协、出版社报送作家或者作品,然后进入漫长的审阅过程(有时长达一年),接着就是标准讨论和不记名投票……
    最终难免演变了排排坐、分果果。
    张潮将网络社交平台与可视化数据引入评选机制以后,一方面分化、制约了评委手中的权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评委,让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搪塞那些找上门来的人情。
    这样的制度肯定还有漏洞,但是在施行之初,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而对于铁宁来说,这是她正式担任主席以后办的第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
    虽然此前巴老卧床10多年,她也已经实际主持工作多年,但是真等这个担子全压到她肩膀上的时候,仍然感到难以承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3章纠结的韩涵与小四(第二更)(第2/2页)
    这不是地方作协,可以躺平混日子。她要面对几乎是一个“烂摊子”——作协的权威弱化、争议不断;传统图书市场不断萎缩,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衰弱;世界性的认可度极低,中国文学被整体边缘化;青年作家梯队断层严重,成功者多视体制为束缚……
    铁宁还是想要办点实事的,她所带领的这一届班子也有些奋发之志。「茅盾文学新人奖」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格局的情况下,做的一种尝试。
    而张潮,就是一个最好的“抓手”……
    只不过王蒙告诫他们了,张潮虽然不是个叛逆青年,但也不是可以随意用体制权威拿捏的乖宝宝,不论想要让他做事,还是借势,都得和张潮商量着来。
    不然和张潮进入对抗状态,恐怕先受不了的,会是作协……
    新闻发布会后,张潮关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发言,也被各家媒体以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与解读。
    「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热度,再次冲到了舆论场的中心位置,也引发了种种连锁反应。
    首先是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们”——网络文学作家。
    他们原本和大部分人都以为单独设立「网络文学新人奖」是就为了给其他传统的、诗歌、散文新人奖做个陪衬、造造势,结果被张潮这么一说,这使命感一下就上头了啊!
    这可是张潮,不是随随便便哪个文学评论家施舍了一点廉价的夸赞——张潮直接把自己放在了「网络文学作家」的位置上,为大家正名、加油。
    而且拿出来的数据一个比一个震撼,网文作家们都懵了:“我(们)有这么牛逼吗?”
    「起点中文网」在张潮的提醒下,顺势举办了一个“加更日”,提议所有网文都在那天加更一章,来回馈读者;同时“加更日”所投的月票,也翻一倍。
    那些没有获得提名,但是名气却很大的网文作家倒也没有太失落,毕竟像血红那样早已经年入过百万了,其实并不在乎一个奖项的得失。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能入围初选的原因——毕竟像《升龙道》这种书的价值观实在有些邪门,真被关注到了,别说获奖了,怕是「新人奖」都直接无了。
    能设立这种奖项,对于所有的网文作者来说,无疑都是扬眉吐气的事。
    其次是“意外”得到提名的那些作家。
    第一个是人在香港读中文系博士的葛亮,得知自己被入围「新人奖」初选时,人都是懵的。他虽然浸淫文学年深日久,但真正踏上写作之路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
    而且他人在香港,去年出版的《谜鸦》《相忘江湖的鱼》,和今年出版的《七声》都是由台湾或者香港的出版社付梓,虽然也获了一些奖,但总体而言还属于籍籍无名之辈,连一篇研究他创作的像样论文都找不到,怎么就被提名了呢?
    不过葛亮倒也没有“受宠若惊”,只是在自己的BLOG上简单分享了一下此事。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有一丝“悸动”——毕竟是「茅盾文学奖」啊!
    任何有野心的中国作家,都不会甘心蛰伏于文化的边缘地带,这样一个提名,顿时让他有了回到文化中心的信心。
    第二个是人在草原的李娟,她正跟着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来到镇上购买生活物资,半路上才在突然有了信号的手机里看到了无数条恭喜自己入围「散文新人奖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