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郭图:为什么我一直背锅?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十一月初九,凛冽的寒风从北边刮来,似乎连土地也冻得坚硬。
    幽州北部各处河道结冰,漕船不能再继续运输秸秆与豆料,这让来到蓟县没多久的刘备只能和关羽道别,率中军骑兵南下前往冀、青二州。
    幽州各...
    赵显继位后,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之重。他站在父亲曾经登临的高台上,俯瞰着洛阳城繁华的街景,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要继承父亲赵桓留下的基业,并非易事,但为了蜀汉的未来,他必须勇往直前。
    ###初掌大权:从敬畏到自信
    赵显初登皇位时,年仅二十三岁。虽然他自幼受父亲教导,对治国之道已有一定了解,但真正面对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还是感到压力重重。在第一次御前会议上,老臣们目光如炬地注视着他,仿佛在考验这位年轻帝王的能力。赵显并未退缩,而是以沉稳的态度应对每一项议题。他首先宣布将继续推行父亲的“均田制”,并承诺进一步优化赋税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这一决定赢得了朝中大臣的支持,也为他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然而,赵显很快意识到,仅仅依靠父亲遗留下来的制度是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例如,近年来由于边境贸易频繁,大量金银外流,导致国内货币贬值。对此,赵显立即召集财政官员商讨对策。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决定铸造一种新型铜币,同时限制贵金属出口。这项措施迅速见效,不仅稳定了市场秩序,还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与此同时,赵显也注重加强中央集权。他发现地方豪强势力仍然存在,时常利用各种手段逃避赋税甚至欺压平民。为解决这一顽疾,赵显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廉察院”,负责巡查各地官员的行为,并直接向皇帝汇报。此举大大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事改革:锻造钢铁之师
    如果说内政改革是为了稳固国家根基,那么军事改革则是确保蜀汉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赵显深知,父亲虽已平定北方突厥和南方交趾,但这些地区仍可能存在变数。因此,他决心打造一支更强大的军队。
    赵显首先重组了兵役制度。过去,士兵多来自贫困家庭,训练时间有限,整体战斗力较弱。赵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优先选择身体强壮、有志报国的年轻人入伍。同时,他还增加了军饷待遇,让士兵能够安心服役。此外,赵显特别重视将领的选拔与培养。他要求所有高级将领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升职,并定期组织军事演习,提升部队的整体协作能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赵显鼓励技术创新。他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研发部门,汇聚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共同研制新型兵器。不久之后,一种名为“连弩车”的新式武器问世,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数十支箭矢,极大地提升了战场杀伤力。这种武器首次应用于一次针对北方游牧部落的小规模冲突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令敌军闻风丧胆。
    ###文化传承:弘扬国粹
    除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努力,赵显也非常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足,还需要精神上的充实。为此,他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普及工作。
    赵显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扩建学堂,并增加教师数量。他还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女性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城市出现了专门为女孩开设的学校,教授她们文学、礼仪及基本算术知识。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也逐渐被社会接受。
    除此之外,赵显还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创作。他亲自参与编纂了一部大型史书《蜀汉通鉴》,详细记录了从开国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这部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成为弘扬蜀汉文化的象征。同时,赵显还经常邀请诗人、画家等艺术家进宫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一时间,洛阳城内诗画盛行,各类文艺活动层出不穷,使得整个国家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外交智慧:化敌为友
    尽管蜀汉内部发展迅速,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东吴和魏国虽然暂时保持和平,却始终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赵显明白,单凭武力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
    对于东吴,赵显选择了合作为主的方式。他主动提出双方共同开发长江流域的资源,共享利益。这一提议得到了东吴君主孙皓的认可,双方随即签订了一份长期合作协议。从此,两国关系日益密切,彼此间的信任也逐步加深。
    至于魏国,赵显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他知道魏国实力雄厚,贸然挑衅只会引发战争。于是,他派遣使者频繁往来于两国外交场合,通过友好对话化解潜在矛盾。同时,赵显还暗中加强边防建设,以防万一发生意外情况。
    有一次,魏国派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