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曹睿看着曹启懵懵懂懂的样子,也不去继续叙谈,而是策马领着他和随行的侍中王肃丶崔林二人进入了阳平关内,并在曹泰的陪伴下登上了阳平关的城楼。
日头渐斜,高耸的关墙在东侧映出一道巨大而又模糊的剪影。寻常很难看到如此巨物,众人望得此景,也一时沉默。
王肃盯着东侧看了许久,心中略有思量,转过身来朝着曹睿拱手致意:
「陛下,臣方才听了陛下与邺王言语,心中也有所感,想请陛下圣裁一二。」
曹睿侧脸看了王肃一眼:「王卿请说。」
王肃道:「陛下与邺王讲积累大势,臣回顾了陛下即位十馀年来之间种种大事。」
「于军事上论,陛下每逢战事亲统中军或出征或援护,无论淮南还是关西,千里之遥亦亲统军队。朝廷从不畏战,平时也不求战,可每逢战时,必先内外准备丶奋力施为,以求全胜。」
「于政事上来论,陛下在人事上也从不大动,而是借着时势稍稍调整。去尚书令丶确立内阁丶建枢密院丶分中军建制丶减免税赋丶废弃民屯丶分割大州丶立江南行台……全然顺势而为。」
「直到今日,臣才明晰陛下之雄才伟略。大魏天下有陛下这般圣君,乃是天下子民之鸿福!」
曹睿听着王肃的话语,也难得沉默了些许。
「若说积累大势,这其实是董公在黄初七年教朕的事,多年以来朕也一直践行此语,故而常常于朝中尊崇董公,以至封王。」
「说到底,也就是取胜而安众心,积累国力不至损耗。大魏之敌不过吴蜀,如今吴国已灭,那就只余蜀国而已。观此吴蜀二国丶孙刘两姓,数十年来名为同盟,实则相争不已,反覆内耗。对大魏来说,不出错就是最大的正确。」
王肃再度拱手:「此乃君王正位之道。」
曹睿拍了拍曹启的肩膀:「王侍中乃是天下大儒,他的话你要好好记住!」
「是。」曹启点了点头,又朝着王肃行了一礼。
曹睿今日不准备回返沔阳,而是要在阳平关宿下。临近黄昏之时,四名散骑侍郎也一并从沔阳骑马来到了阳平关。
「臣等参见陛下。」四名散骑齐齐见礼。
曹睿微微颔首:「朕不是令你四人在沔阳为朕写檄文麽?这时前来,可是都已写好?」
「回禀陛下,臣等已经写好。」卫瓘从身上背囊中取出一封文书,恭敬递了上去。
曹睿却没伸手去接,而是随便指了一指:「启儿,你来为朕读一读此文。」
「儿臣遵旨。」一旁侍立着的曹启行了一礼,而后朝着卫瓘走去。
「见过殿下。」卫瓘低下头来,一时不知如何与曹启相处。
曹启却镇定异常,缓步走去,拿到文书后又缓步走回,徐徐展开,而后朗声读道:
「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我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
「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关西丶荆南丶交州诸军,实兵二十馀万三路齐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徵无战……」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曹启朗读之时,曹睿丶王肃丶崔林丶曹泰以及四名散骑同时安静听着。直到曹启抑扬顿挫的读罢,曹睿才点了点头,对着众人说道:
「与十年以前的太学相比,你们这些学生很明显更善于修辞诗赋,文风渐盛,这是盛世才有的光景。这是你们四人共同所作?」
「回禀陛下,是臣等四人所作。」卫瓘答道。
曹睿又问:「最后一句是谁写的?就是这句『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
锺会先前迈了半步,颇为自得的拱手答道:「陛下,末尾是臣所作。」
曹睿笑道:「你在这里用了陈孔璋的句子?倒也不是不行。锺会,你既然能写出如此威严之语句,不知你胆色如何?」
锺会略微一愣:「臣悉听陛下分派!」
曹睿道:「这样好了,明日朕派你持此信去一趟阳安关,去替朕将此檄文送过去。十馀年前朕在赤亭的时候,时任散骑侍郎的姜伯约就为朕三次来往蜀营之中,他如今已是统兵万人的朝廷大将了。」
「锺会,今日这个立功的机会朕就交给你了!」
这个十四岁的少年一时愣了神,但当他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向自己看来的时候,面孔竟然在瞬间红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