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武昌城头人头攒动,旌旗密布,披甲士卒与搬运守城物资的民夫影影绰绰,一副要与来攻的魏兵决死的架式。
北面临江之处和西侧临山的城墙不需担忧魏军来攻,只留了少许士卒进行了望和警戒。东丶南两个方向重兵布防。
天色初亮,二十五岁的吴国宗室丶孙权堂侄丶守将孙邻立于武昌城墙南侧偏东的位置,左右奔走吆喝着,努力模仿着脑海中历代名将们该有的气势,准备应对前来攻城的魏军。
「孙将军。」年近六旬的武昌太守卫旌从东侧城头匆匆走来。
孙邻本能皱眉反驳:「府君不在城东,来我处作何?」
卫旌欲言又止,瞧了下左右,颇显为难的凑近孙邻耳畔:「魏军似乎并不欲攻城,反而大部渡江北上,颇为古怪……」
孙邻一怔,定睛瞧了眼卫旌的面孔,发现并不似作伪,亲自小跑并攀上匆匆搭好的望楼向东望去,赫然发现魏军船只竟在水上沿江南北有序来往,一队队全身黑铠的魏军甲士在旗帜的引导下登上楼船,随后渡江向北而去。
「魏军……魏军竟不欲进攻武昌??」孙邻满腔的热血落了个空:「大吴都城在此,江沔锁钥在此,城中又无大兵,魏军竟不来攻?!」
卫旌早年间与步骘齐名,与孙邻这种年轻将军不同,听过见过建安年间的风风雨雨,摇头长叹了一句:「魏军怕是发觉陛下布防夏口,直趋夏口去了。将军且看,倒是留了一部在城东筑垒。」
孙邻面孔涨红,竟咬牙切齿了起来,拿起腰间没出鞘的环首刀重重击在望楼的木质栏杆上:「本欲建功,奈何魏军如此轻视于我?」
卫旌本想说魏军或许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
三月十九日,大将军曹真留步兵校尉卞兰督五千辽东步卒与武昌城东狭地和码头旁筑垒防御,而后领武卫军丶卑衍部五千辽东骑兵渡江北向,曹睿及三千羽林左军士卒也一并随行。
在不知城内具体军情的情况下,以一个大魏外戚来蹲守一个吴国宗室,倒像是与孙权的默契一般。
两国交战,势如水火,孙权的反应也不慢分毫。
在与全琮二人确定了这条堪称『阴毒』的计策后,孙权翌日清早就派出快船溯江西上,告知了魏军来攻的紧要军情,令使者持了许诺割东至西陵夷道丶西至巫县的整个宜都郡的诏书,命诸葛瑾与诸葛亮合兵五万,在接到诏书的时候勿要迟疑,当即发兵。
而且是不用等到五万军队齐备,即便能先发五千丶一万,也要立即派兵的紧急程度!
当吴国太子孙登持着孙权诏书,看着上面那熟悉无比的天子玺印,竟也一时晃神了起来。诸葛瑾在旁同样沉默不语。
二人都没想到孙权这麽快就应了割地借兵的请求!
太子也是臣丶大将军也是臣,二人为局势所迫给出割地的屈辱条件之时,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释然的。万事决于主上,成或不成陛下自然会决断。可当孙权真正应了,倒成了他们二人卖国丶将来在史书上惹人唾骂了!那可是当年吴国与刘备相争数年丶搏死取下的西陵之地!
陆伯言如今身在魏营,日后还有谁能将西陵复夺回来?
「大将军,这……」孙登咬了咬牙:「莫非夏口处的形势紧迫到了极点,父皇也不会如此下旨。既然父皇已经许诺,请大将军速去汉营告知诸葛丞相,请他与大将军一同速速发兵!」
诸葛瑾刚要应声,却想到了孙权信中催促甚急,轻轻摇头,指了指一旁席上端坐着的骠骑将军步骘:「太子,让子山去!陛下令我出军,我需速速去军中点将选兵。」
「步将军速去!」孙登也觉得诸葛瑾说的对,转头催促步骘,说话之时有些着急,眼神竟显得有些凶狠。
「好!」步骘抿嘴拱手应下,展开圣旨看了一眼,当即便走。
步骘出江陵城西门的时候,心中还是有几分屈辱之意的,心有不平,只能仰天长叹,并以自己是为国家受辱来暗自安慰自己。
穿过了蜀军两座大寨,步骘骑马走到了诸葛亮的中军左近。值守的参军问清步骘来意之后,转身入营,不过须臾便回返营门,参军的身侧一人,正是军师将军杨仪。
诸葛亮率军离开成都之后,将原丞相府包括参军丶掾属丶文吏等属官尽数打包带走,军师将军杨仪也自然在列,只留尚书令蒋琬领尚书台诸官陪同刘禅北上白水。
「见过步将军。」杨仪笑容和煦,似没看出步骘眉眼间的焦躁一般:「不知步将军前来见丞相所为何事?」
何事?方才不是都与你身边这个参军说了,你杨仪又何必在我面前装傻?
步骘心中顿觉不妙,但身处蜀营,一时也不好发作,只好耐着性子说道:
「杨将军,我此番前来带了大吴皇帝陛下给诸葛丞相的文书。陛下已经许了将宜都郡治理之权转交汉国,并请诸葛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