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刚到巳时,曹睿从外大步走入,左右大略扫了几眼,边走边问:
「裴侍中,今日人都到齐了吗?」
裴潜站起拱手应道:「昨晚陛下吩咐的十二人都已到了。」
「好。」曹睿一边回应,一边坐在桌案后椅上,开口说道:「朕今日召诸卿前来,是为了与诸卿商议边地之事。」
「太和四年之时,朕曾经下令在雁门关外设一试点,选两千百姓在雁门关外屯垦。如今情形怎麽样了?尚书台来人说一说现状。」
卫臻刚回洛阳不久,对许多事务还不甚熟悉,本能的看向了黄权。黄权对着卫臻略一点头,随即站了起来,拱手行礼后朗声回答道:
「回禀陛下,太和四年朝廷于雁门关外的马邑故城附近设置一屯垦所,由五百石官员管理,下辖百姓二千人丶男女各半,其中青壮约占八成。」
「马邑城临河而建,左右土地平阔且薄,不利耕种。太和五年丶太和六年丶太和七年,此三年百姓口粮皆不能自给,皆由并州州中和雁门郡中供应。太和八年,尚书台于寿春行在奏请陛下,得以撤消此处屯所,将百姓各自移回本乡居住,马邑此处屯所遂废弃不用。」
曹睿缓缓点头,伸手指了指在座的吏部尚书秦朗。秦朗是前任的并州刺史,此番返洛后调任吏部尚书丶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算是位高权重。
「元明来说!你在并州任职过,此事你该了解的更多些。」
「遵旨。」秦朗不苟言笑丶面色沉毅,出声答道:「臣时任并州刺史,裁撤马邑屯所当时也是由臣上表。」
「出雁门关向西北,桑乾水上游至下游的楼烦丶马邑丶阴馆丶汪陶一带,在前汉桓帝时皆为百姓耕种之处。大约在灵帝年间,桑乾水左岸右岸雨水不丰丶气候逐年变冷,加之彼时雁门郡和并州官员贪鄙成风,吏治衰败,遂使彼处百姓流离失所,在丧乱后更甚,故而桑乾水一带渐渐废弃。」
「陛下,马邑城处的屯所臣在任时每年都会去看一次,也与官员及寻常百姓都交流过。并非百姓开垦荒地不勤丶也非州中郡中不提供农具驴牛牲畜。」秦朗微微叹了一声:「陛下,实在是气候不对。土地贫瘠,雨水不丰,霜冻又早。臣在太原左近细细查问过,以麦种一斤为算,上田可得收获时可得十二斤,中田可得十斤,下田可得八斤。而在马邑处,连下田的一半都不可及,种麦一斤只得三斤到四斤。」
「而且,这是太和七年的情况,六年丶五年之时还要更差。而且马邑处种粮与太原相比,同等田土所废时间却更多。」
「以此三年可见,彼处田土已经不适合耕种了。实非官吏懈怠丶百姓懒惰之故。」
曹睿略略颔首:「朕知晓了。」
「诸卿,建安年间武帝废弃北地丶朔方丶五原丶云中丶上郡丶定襄六郡的原因,经过马邑处三年的尝试已经可以证实,实在是气候水土不利耕作,非人力所能及也。」
「此前数年之间,朕忧心与吴丶蜀丶辽东边患,对幽并以北甚少言兵,大多以赏赐丶徵兵而拉拢,如今天下只剩蜀地未定,却又一时不能急切。」
「朕与诸卿直说,朕欲收回北地丶朔方丶五原丶云中丶上郡丶定襄六郡之地!」
曹睿话一出口,书房中一众臣子几乎同时显出惊讶的神情。
卫臻深深吸了口气。
若是以往,朝中政事都由董昭丶司马懿二人率先进言,他只不过查缺补漏丶时时纠错而已,不需要他来主张。如今他已经成了尚书右仆射,成了尚书台名义和实际意义上的执掌者,纵使旁人不说,他也是要说话的。
「陛下,」卫臻清了清嗓子:「请问陛下欲要如何收复这六郡之地?」
曹睿平静说道:「既然桑乾水畔的马邑丶楼烦等处已经如此不适合耕种,这便是天数了,朕以为或许再过数十年丶气候渐渐温暖丶雨水渐渐平和,这些地方还是会适合耕种的,无论怎麽说,都不是现在。」
「如此,朕要收复此六郡之地,就不能按照遣人屯戍耕种的法子,要换一种方式了。」
「朕意,将此六郡之名恢复,并且由亲善大魏之匈奴丶鲜卑丶乌桓各部各自统领居住,并且以此六郡之地新设一州,取朔方之朔字,命名为朔州。」
不料,卫臻却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陛下,臣以为切切不可。夷狄人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原本杂居草原之上并无名份,来日若朝廷有需,可以随时将其驱逐,恢复为大魏郡县。若是将郡县许了出去,岂不令夷狄占了守土之名份?恐于来日不利!」
一旁的黄权迟疑了一下,也开口劝道:「陛下,汉时朝廷引南匈奴入河套,祸患屡生,引人诟病百馀年,南匈奴至今仍居于并州丶与大魏百姓杂居,仍是隐患。臣恳请陛下以汉时故事为鉴,勿要再与夷狄名分。」
曹睿看着卫臻丶黄权二人直言相谏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摇头道:
「卫师傅和黄仆射,你们二人想哪里去了?」
「朕看得明白,这六郡之地的确不适合大魏百姓居住,将来或许可以,但朕要将大魏州郡管辖的边界推到黄河以北去,总要有人来占住这些地方的吧?既然汉人不能屯垦,那必定就是由鲜卑丶乌桓丶匈奴等族占据。」
「如今大魏南方无事,中军精骑正好可以在北面派上用场。有了中军坐镇,所有的事情都好说的多。」
「朕是这样想的,先分此六郡之地,从河北丶中原选六名能臣到此六郡任太守,各选两千人沿黄河筑城屯驻。并且测量土地草场,先匈奴丶鲜卑丶乌桓分于各地居住,不得擅离边界放牧,不得互起冲突。数年或者十年之后,再于每一郡中分割出数县来,将胡人诸部再细分下去,限于本土居住放牧,一如前汉武帝推恩令般,如此胡人之患可解,唯独需要大魏常备一支骑兵罢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