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三王十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曹睿满饮了樽中酒,却还没有坐下,而是继续站在案后。
    众人见皇帝如此,虽不解其意,但也各自保持着国家重臣的体统,各自在案前站好。
    曹睿轻叹一声,而后说道:「眼下是太和九年。九年之前,朕与诸卿在洛水畔立下誓言,诸卿可还记得?」
    曹真此时也有些动容,第一个在旁边答道:「臣当然记得。当年陛下与臣等立誓要以十年之功平灭吴国。太和年间,陛下行军跋涉何止万里!先取皖城丶再取汉中丶安定河北丶平定辽东,用兵作战不辞辛劳,与武帝丶文帝仿佛。」
    「如今十年之期将满,吴国也已丧了根本之地,只待武昌一下,便可四海宁靖,到时只取西蜀便是。没了吴国作为屏障,蜀国也难以独自存续。」
    「臣为陛下贺!」
    曹睿朝着曹真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先别急着给朕道贺,朕不是在这里与你们摆功劳,而是要与你们这些为朕腹心手足的臣子们兑现朕当日的承诺。」
    承诺?
    听到这个词语,曹真瞬间警觉,而帐中的其馀臣子也纷纷屏息了起来。还能有什麽承诺?当然是陛下当年在洛水之畔许下的洛水之誓!承诺给臣子们封王封公的那件!而既然要封王,如何能躲开自己这个大将军呢?自己终于要封王了吗?
    曹真喉头微动,事到临头,反倒低下了头来。而帐中诸将也纷纷不敢看向皇帝,惟恐皇帝误会自己有邀功之意。
    而一旁的裴潜丶王肃等人心中也是惊讶。随着皇帝行了这麽多日,却从未听皇帝说过此事!看来此事当是陛下自己决断的。
    曹睿缓缓说道:「首功者,当以一郡之地封王。主将和统领转运有大功者,可以以一县之地封王。馀下有功重臣可以封公。」
    「诸卿,朕当年是这般说的对吧?」
    「是……」曹真拱手相应。
    有了曹真带头,帐中其馀臣子们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曹睿点头道:「朕与诸卿明说,朕从濡须到此地的路上,已经大约有了计较,今日借着这场酒宴,也与诸位开诚布公一番。」
    「汉时制度,非刘氏不得封王,也少有臣子封公丶封王。武帝称魏公丶魏王的故事诸卿也都知道,此事在汉时颇受忌讳,朕却不在意,又无白马之盟的约束,朕考虑这些汉时旧礼作甚呢?当赏则赏,这才是朕的态度!」
    「此番伐吴进展极快,连朕本人都已到了柴桑,若行百里丶朕与诸卿已经到了三舍之处。既然开诚布公,那朕就与诸位明说,此番朕要封出三位王爵,十位公爵!三位王爵中必有一位郡王!」
    能与皇帝同帐饮宴之人哪有庸才?
    既然皇帝能给出明确的数字来,那就已经说明许多问题了。
    帐中仅有的两位侍中裴潜和王肃对视了一眼,而后目光又快速分开。只是一眼,二人就明白了彼此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个王爵……对应的自然是三个有功之臣。
    有趣的是,在黄初七年皇帝刚刚立誓的时候,朝野上下就有过不少议论。其中一个流传颇广丶被众人纷纷采信的一个说法是,按照朝廷历来三路出兵的习惯,这便是一个郡王丶两个县王封出去了。而后勤转运之人若有大功也能封王,这便是又一个县王。
    一郡王丶三县王,这便是普遍认同的结果。
    但无论是在朝堂之上丶或是与臣子私下奏对之时,曹睿本人从来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任何解释。包括封几个王丶封几个公丶具体评选标准是什麽……统统没有。
    这就增加了此事的神秘感。
    但随着太和年间朝廷军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魏对吴丶蜀两国的军事优势不断累积,朝廷也摒弃了传统的三路出兵,改为了六路出兵。
    征南将军满宠出襄阳丶平南将军夏侯献出江夏丶镇北将军桓礼出皖城丶大将军曹真出濡须丶领军将军毌丘俭出广陵丶征东将军陆逊领水军。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陛下方才许诺的三个王爵之中,到底是从中选三个主帅封王,还是从中只选两个将军,再选一个后勤之人?
    裴潜与王肃方才对视的那一眼,就是在确认此事。
    二人久随皇帝身侧,此时心中已经能够猜测到,有极大的概率是选三个主帅。曹真定然是要能算一个的,馀下的却不甚明朗。
    率领五万水军的陆逊能不能算?若以陆逊封王,或能招抚安定吴国旧人。
    督六万军队征讨江陵的满宠能不能算?皇帝历来的亲信丶被任命为交州刺史的毌丘俭能不能算?
    先前许出去的丶给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封琅琊郡王的事情,要不要算在这三人之中?
    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统揽朝廷后勤了。此前朝廷上下纷纷议论的陈群丶司马懿二人,也没了半点希望。
    陈群自不必说,多年在外领兵做个吉祥物,早就在中枢没了半点地位。此番出兵做了总军法官,皇帝来柴桑都没带上他,只将他留在了濡须坐镇。
    而司马懿……司马懿也没了指望。
    随着太和七年丶八年的朝堂纷争,昔日唯一一个录尚书事丶司空丶尚书右仆射司马懿被夺了录尚书事的位子。三公位子尚且显赫,但在太和一朝,三公从来没有过任何实权,右仆射在如今的朝廷上也不够看。
    加之第一任内阁四人董昭丶曹真丶司马懿丶陈矫被同时撵出内阁,纷纷到尚书台丶枢密院就任,司马懿负责的政事依旧繁琐,但在大魏内部的权力排序却暗暗低了许多。
    而具体到太和九年六路伐吴的这场大战之中,谁又能真正统揽二十五万大军的后勤?算上各州郡徵调的民夫辅兵,整体人数足足有百万以上,没有人能真正统揽!
    即使朝廷做了这麽多准备,还是要将杨阜放在陈留丶统揽河北与兖州转运。辛毗被任命在襄阳,积劳成疾以致身故。司马懿在寿春掌管十五万大军后勤,但也有蒋济丶黄权丶李严等人各领其职,大魏早就过了单独一个臣子就可以统揽后勤的时候了!(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