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基本盘和多样性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钟后,一名微胖的经理打扮的男子小跑过来,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水后,解释了几分钟。
    稍后,金时招了招手,让金尚过去听一听。
    “怎么回事?”
    有些尴尬的胖经理尴尬地答道:
    “我们也是有些措手不及,这是大半个月前就定下的,而且,客户使用了很多优惠券,总部也强调过,不得拒绝持券客户,所以……”
    其它情况还好说,能通融调整一下,人家大喜之日,亲朋满座,总不好让人换个时间。
    “是包场吗?”
    金尚琢磨了一下,自家发的优惠券,已经多到可以让人批量购买,包场办节庆活动了?
    “是!接下这一单的时候,没想到老板会来。”
    “这不关你的事,那边主事人在不在,叫过来商量一下。”
    金时也不是不知道变通的人,不至于为这种事而生气。
    几人好奇地看着上下三层,总计五六十桌围炉火锅满满当当,中间还被清理出了一个小舞台,看着像是中式婚礼,杂糅着很多不知道哪里风俗习惯的场面。
    新郎三十岁上下,面容憨厚,身上透着一股干练的气质,新娘大概二十五六岁,妆容遮掩,看不太具体。
    周围的宾客也很热闹,还有一些人带着淘气的孩子,看其装扮,听其口音,不像是京城本地人。
    几分钟后,一名五十多岁,头发微白,精神还算健硕的老者走了过来。
    “你们……是老板?”
    金时伸出手,和对方握了一下,后十分客气地答道:
    “我就是!感谢您光临本店,不胜荣幸!原本不该在这个时候打扰,只是很不凑巧,准备家宴的时间,恰好撞车了。”
    “家宴?”
    “对!临时决定,所以才会这样!我问了下经理,内间的大包厢,并没有用上,可否让于我们……”
    “这……”
    对方有些犹豫,如果是一般的食客,肯定没得当上,老板家宴的话,似乎也不好强硬拒绝。
    实际上,取巧用一大堆票券“薅羊毛”的行为,就是在占便宜,从老家来了那么多亲戚,安置不容易,找个便宜实惠的地方热闹一场,更难。
    “不会白用,我们这也是赶巧,没准备什么礼物,就……每桌加一盘羊肉,算是咱们的心意了。”
    “好吧!相遇一场,也是缘分,有人来捧场,更热闹一点。”
    既然协商好了,自然最好,免得换地方麻烦。
    金尚顺势从包里掏出几张签名专辑,递了过去。
    “年轻人喜欢的玩意,请务必收下。”
    “这是?”
    “待会交给您儿子或者儿媳,他们应该知道。”
    “那……我就收下了。”
    寒暄了几句,说了点祝福的话,几人绕过热闹的人群,来到相对冷清许多的内间包厢,关上门,喧哗声小了点。
    “生意不错啊,这一晚上的包场,恐怕得不少钱。”
    看了一场热闹的张鵟,十分兴奋地对金尚问道,
    “每天生意都这么好吗?”
    “以前差点,价格比较高,哪怕是京城,也没那么多人经常吃。现在嘛,用优惠打折的方式,将实际价格打下来后,开始走量打品牌,比以前好不好。但是,也没天天这么热闹的程度……”
    总体而言,肯定是比以前赚得多,元气楼的利润小幅上涨,且比较稳定,线下生活板块的销量和人气上升,更加让金尚看重。
    “品牌?”
    “对!卖商品,卖品牌,卖概念,拼的是技术含量,认可度与宣传推广,元气楼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算上它的前身,也有将近半个世纪,但是……”
    金尚笑着摇摇头。
    和京城一大票百年老字号,甚至两三百年的古董级品牌比起来,压根就不够看。
    这也是前世和今生历史分叉后,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四百多年的菜刀厨具作坊,六百多年的传统药铺,八百多年的豆腐坊,每天早上路过,顺手买两份骨汤混沌的小吃摊,说不定就是百年老店,其历史都足以拍一部纪录片或者改编成一部电视剧了。
    能够在强手如云的京城美食圈站稳脚跟,已经很不容易了。
    包厢很大,各种家电一应俱全,空调打开后,暑热渐渐散去,小孩子们急着去打开电视,看着黄金时段的少儿节目。
    如今的有线电视正在普及中,几个重点城市基本连通了,远一点的地方只能用天线看无线台,频道有限。
    几十个频道换一遍,都要好几分钟。
    梅杏红和金兰芸拉着张鵟和李萱说着话,张云鸾听着姐姐和长辈们闲聊,时不时瞅几眼电视节目,张云鹫则被风趣的节目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菜还没上来,金尚和金时陪着张云鹰闲聊。
    这个稍微有点沉闷的青年,打开了话匣子后,还是挺能说的,外表虽然略显木讷,心思还是不少的。
    提及家里的生意,张云鹰也是满脸迟疑。
    “辛苦什么的,我倒是不在意,怕就怕没有前途,白忙活一场。”
    “大势挺好!国家层面的决策,咱们揣度不了,但是基本脉络还是明白的。人口增加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端更加旺盛,消费升级也是必然……”
    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均匀是必然的事。东强西弱,南盛北衰,整体局面很难改变,但在局部还是有参差的。
    北方大平原推行机械化大农场的条件,就远比南方要强,能源,电力、化工和矿产资源等,明显占据上风。
    随着全球化变暖趋势深入,北方天寒地冻的状况缓解,农牧场的优势还会进一步加大,这无疑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
    吃饱穿暖,才好考虑下一步的事。
    张云鹰慢条斯理地抿着茶说道:
    “大局观,咱家也是有的,可是,看周围同行倒闭的倒闭,转行的转行,心里没底啊!不说种植大豆和甜菜的,转型种土豆和油菜的都赚了,最近,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行情也还好,就连种高粱,生产工业乙醇都比我们种大米和小麦的日子好过,父亲也想过是不是不要再坚守传统了,母亲有点不同意,所以只是在深加工上下了点功夫,拓展业务范围,没有大的经营转向……”
    这个问题,金时也了解过一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么大的一家农牧场,稍微调整一下结构,可能都会对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是亲戚,有些话也不好深谈。
    倒是金尚年轻,可以和张云鹰多说几句,琢磨了一会,才郑重地回应道:
    “暂且不提这些,我就举几个例子,云鹰表哥姑且听一听。远的爱尔兰大饥荒,饿死几百万人的事暂且不提了,近代大麦克香蕉被镰刀菌枯萎病摧残到全球灭绝的事件,你应该也听过。国内也不是没有所谓的专家建议国民膳食化改良,以产量更高的玉米和土豆作为主粮推广。但是,一直没有成行过,为什么?”
    “粮食安全?”
    金尚点点头。
    “主粮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意料之外的灭绝风险,你能想象,咱们这么大的国家,全部种土豆,突然来一场晚疫病菌爆发,会是什么后果?”
    那……不敢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