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99.9999%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因为人力根本就达不到那种精密度。
    对此,王浩然也早有准备。
    他在742厂的时候,就设计了单片机和传感器。
    单片机也就是个集成了CPU、RAM(随机存贮器)、ROM(只读存贮器)等等功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这玩意是7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出现,比如英特尔的8048、8051就是单片机。
    王浩然采用盘古架构轻松就设计出了16位的单片机。
    而且,放在这个时代来说的话,性能相当不错。
    有了单片机,那就可以更好地发展数控机械,让导弹、航天火箭更加易于精确控制,还可以让洗衣机、冰箱、彩电等产品更智能。
    单片机真的不是一般的重要。
    前世的时候,直到80年代,龙国才开始逐渐推广使用单片机,而且,还都是进口的。直到21世纪初,国内才开始出现自研单片机。
    所以,王浩然搞出来的这第一款单片机具有历史性意义。
    当然,有了单片机,他还要为单片机设计单片机程序。
    不过,这些对于现在的王浩然来说,难度都不算太大。
    龙国其实并不缺乏真正的聪明人。
    在现在这个年代,龙国缺乏的是一个科学研究的指路人。
    比如,王浩然主持做国产芯片生产线课题的研究,因为他脑子里已经有芯片全产业链生产线、生产设备的设计研制的方案,那他就可以给自己的团队成员指明了研究的正确方向和思路。
    而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之所以摸索数年甚至是数十年,他们找的其实就是研究的正确方向……
    如果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研究思路,那么,他们出成果的时间还是相当之快的。
    毕竟,他们其实就是在验证王浩然的想法而已。
    一旦他们发现王浩然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们就可以在短时间里获得成功。
    ……
    严格意义上讲,王浩然这个课题名义上是研究的生产线,其实,这个课题把所有的辅助材料都研究了。
    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比较重一些。
    当然,任务最重的,还得是科研团队中的机械科研成员。毕竟,王浩然要搞的是生产线,那就要研制大量的机械设备。
    一旦这个科研任务开始,那就要全力投入,每个人都要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这课题上面。
    但大家每个人的干劲都很足。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这是在开创历史。
    国产芯片生产线的研究在王浩然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可以说,好消息此起彼伏。
    王浩然本人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整合。
    他要整合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将之组成一台台的设备,再将一台台的设备组合成产线。
    他就是整个团队的灵魂。
    ……
    范开勇是北大机械工程系系的教授,他也带着自己的团队加入到了王浩然的芯片生产线课题团队中。
    与范开勇合作的则是北大材料系的著名教授林万钧。
    两人之间又有分工合作的关系。
    范开勇负责的是单晶硅生产所需3个设备电弧炉、烧结炉以及单晶硅生长炉的研制工作。
    而林万钧则负责高纯度单晶硅柱的研究工作。
    范开勇研制设备,林万钧则研制材料。
    两人都是在杨德忠的督促下加入到王浩然团队的。
    两个人总体来讲,内心对于王浩然还是有那么一点不服气。
    是的!非常不服气。
    因为,他们也都是知名专家,他们都获得过国家级科研大奖。
    他们内心深处,是不想被王浩然主导自己分工研究的项目的。
    其实,在分配任务的时候,王浩然已经给他们指明了他们负责的科研任务的方向与思路。
    甚至,王浩然就连图纸都给了他们。
    王浩然的意思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落实就好了。
    但范开勇和林万钧一合计:我们按照你的设想去干活儿,那岂不是纯粹就是个给你打配合的科研牛马吗?
    那不行!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思路去工作。
    范开勇抛开了王浩然给的思路和图纸,他就开始另起炉灶。
    结果呢,他就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他在实验室里研制的电弧炉都达不到王浩然规定的标准。
    而林万钧也发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提炼硅,也根本提纯不到王浩然要求的纯度。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王浩然过来北大这边检查进度。
    他一看便知,范开勇与林万钧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事情。
    他便笑着对范开勇说:“范老师,您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我不反对。”
    “但咱们是个团队,还是要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