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屠龙之书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浩然写完这本教材,他就将之交给了校长刘先超过目。
    刘先超看了这两本教材的稿子,他是狂喜不已啊!
    “哈哈!浩然同志,这正是咱们急需的教材呀!”
    “咱们京理工准备开设微电子系了,专门用来培养芯片人才!”
    “我正发愁用什么教材呢,你这就把书给写出来了。”
    “这两本教材留在我这里,我让专家们看看。让大家都提提意见。”
    “如果没有什么意见,咱们就马上出版印刷。”
    “当然,这么宝贵的教材,也可能只作为内部资料使用,而不公开发行。”
    其实,在这个年代,有很多专业性的书籍压根就不公开出版的。
    比如,钱雪森钱老曾经写的关于导弹的专业书籍,就只能作为内部机密资料去培训专业人才。任何学习这些书籍的人,都是国家高端人才,而且还要签署保密协议。
    刘先超就把王浩然写的两本教材递交给上级审核。
    上级主管部门见了这两本教材也是如获至宝,赶紧组织了国内最顶尖的专家综合评审。
    这些专家里面,有顶尖的科学家,也有权威专业人士。
    他们看完两本书,都是惊喜不已。
    因为,这书写得太好了。
    两本书里的内容干货满满,文字精炼,逻辑清晰,甚至连个错别字都没有。书的内容也是完全准确的。
    任何人,只要智商正常的,认真学习完这两本书,都收获满满,经过实践,成为相关方面的专家没有一点问题。
    这两本书简直就是大宝贝啊!
    用“屠龙之书”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么好的教材,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要在大学里把相关的专业给开展起来。
    上级部门商量之后,决定要在国内顶尖的高校的相关院系马上组织最好的学生进行培养。
    而这两本教材,因为价值太大,暂时不能公开出版,只可内部交流使用。
    审核的过程用了足足十多天的时间,最终在全国确定了16所高校来开设相关的专业。
    其中,京理工排在第一位,清北和北航也在其中。
    在王浩然写的教材被审核的过程中,王浩然已经在整合芯片生产线了。
    他主持的这个芯片生产线的大课题到了1978年10月初,已经进行了5个多月。
    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几千名科研工作者全力以赴,总算是把所有的技术难关全部攻克了。
    接下来,对于王浩然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所有的成果整合一个遍儿。
    这个工作,也只能是由他带着大家一起做。
    整合所有的成果就用了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
    整合完毕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来到了1978年的11月了。
    而这个时候,王浩然写的两本教材已经在全国16所重点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培训。
    王浩然现在则是希望能够尽快把芯片全产业链都给落地了。
    只有全部落地,然后才能马上开始展开规模化生产。
    龙国芯片才能迅速出人头地。
    按照王浩然之前的设想,他是想要把芯片整个的产业链都放在长三角城市圈。
    那儿水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也方便。
    但这个设想要想落地,就必须得有上面的大领导支持。
    ......
    于是,王浩然就被一辆红旗接到了领导办公的地方。
    领导见了王浩然,满脸堆笑和他握手说道:“浩然同志,你们生产的那个国产的彩电,非常的好用,信号强,电视清晰,品质绝对一流!”
    王浩然说:“感谢领导支持!咱们国产彩电目前已经安排了6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全力开工,年产彩电可以达到130万台以上!应该是可以极大地缓解一下人民群众的需要的!”
    “我的想法是,彩电这一块儿要想持续发展,各个企业一定要设立科研部门,不断地研究推出新的功能。”
    “将来,咱们的芯片产线全力推进,开始规模量产之后,咱们的彩电也可以使用芯片!”
    领导听了更加的开心。
    他点点头说道:“彩电搞定了,还可以接着搞冰箱冰柜生产线、空调生产线,咱们要把家用电器这一块儿统统全都给融会贯通了。”
    前世的时候,国内的知名家电企业其实都是通过从国外引进生产线。
    引进生产线之后,一边生产,一边模仿着造新的生产线。
    国内的家电产业基本上就是靠着这个方式发展起来,到了2000年的时候,国内的家电这个产业其实已经完全崛起,并开始碾压脚盆的家电企业了。
    但王浩然觉得吧,既然自己穿越到了70年代,那就必须得把这个过程提前!
    王浩然笑着说道:“冰箱这个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