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招贤纳士的理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愿独活,唯求一个痛快。
    “这个程虎倒是个硬汉,其他人呢?”
    赵大勇叹道:“程都尉打仗很厉害,在军中素有威望,牢内其他军官都听他的。他不肯降,其他人也愿意跟他一起赴死。”
    朱慈烺长叹一声,暗呼可惜。
    顺营嫡系的战斗力,朱慈烺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像程虎这样经验丰富、部下愿意誓死追随的将领,正是当前最紧缺的军事人才。
    他早上看到囚犯名册时,便起了招揽之心。
    只可惜身边没有上等貂裘,暂时没想到令对方“纳头便拜”的法子。
    如今军队扩充,军官紧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然而,方以智却在旁连使眼色,似乎有话要说。
    朱慈烺识趣地屏退左右,说道:“翰林不用拘谨,有话请讲。”
    方以智道:“微臣去见过那些匪首,他们受李贼荼毒至深,应尽早处决。殿下就……没必要再走一趟了。”
    朱慈烺不以为然道:“招贤纳士须有诚意,或许本宫亲自去,他们就愿意效忠了呢。实在不行,就多去几趟嘛。刘皇叔三顾茅庐,本太子三顾牢房……”
    “殿下!”
    方以智端正身形,躬身一拜,以示接下来要说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谏言。
    “殿下,程虎等人都是伪顺匪首,万万不可招降,更不可以重用。否则……有违天理伦常啊,殿下。微臣恳请将他们明刑正典,以正视听。”
    方以智在说“天理伦常”四个字时,故意加重了语气,希望通过暗示来委婉提醒对方,顺贼逼死了崇祯皇帝。
    大头兵,或者赵大勇等低级军官就算了,用“被裹挟”“被蛊惑”为借口,可以勉强开脱。
    都尉、掌旅之流已是伪顺的匪首,当负逼死先帝之责,万万不能宽恕。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道德伦理的核心,社会的基石,重要性无与伦比。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生而为人,都要遵循孝道,不可有一丝怠慢和亵渎。
    而不报父仇,就是最严重的不孝之举,必然引起天下非议。哪怕贵为东宫太子,沾上不孝的罪名,亦要焦头烂额。
    天下人会说,太子让先帝含冤九泉之下,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质疑的人多了,坎坷就多了。即便勉强登基,皇位也坐不稳当。
    然而,朱慈烺一心扑在抗清上,并没有马上领会这层意思。
    他叹道:“这些人连死都不怕,想来也是一群好汉。若本宫亲自去招揽,他们还不肯效忠,明天就带出城放了。若他们有幸逃回山西,回到李贼麾下,或许还能再杀几个鞑子……”
    “殿下!”
    方以智见暗示没起效果,便把心一横,将“不孝”的担忧明着说了出来。
    接着,他又以田唯嘉叛逃为案例,力证招揽伪顺匪首,很容易让天下士族心怀不满。
    李自成推行的“均田免粮”和“追赃助饷”政策,得罪太多人了。没有人愿意看到顺军出身的将领得势。
    方以智道:“微臣也知现下很缺军官,可此事关乎天理伦常,关乎天下所望,不可不谨慎。若先帝地下有灵,也万万不会答应的。请殿下三思。”
    朱慈烺终于听懂了谏言,忽然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
    三思?怎么三思?
    大明快亡了,天下也快亡了,中华文明即将堕入最黑暗的三百年。在这个时候,还谈什么天理,讲什么伦常?
    因为连年战败,大明九边精锐尽丧,剩下来的将领,多半是蝇营狗苟的鼠辈。
    比如说吴三桂、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姜瓖之流……他们不是已经背叛大明,就是在待价而沽,盘算着如何卖一个好价钱。
    若不是这些军头如此无德,几个月前不至于没有军队勤王,京城不至于被顺军攻破。
    如今,清军就在百里之外,随时可能来袭,不吸纳大牢里的囚犯,又去哪里找合格的军官,去哪里找敢战之士呢?
    在北直隶,除了顺军出身的悍将,还有哪个够胆子对抗清军?还有什么人,有能力对抗八旗劲旅?
    在昨夜金刀立誓的那一刻,朱慈烺就下定决心效仿隆武帝,联合一切可联合之势力,团结一致抗清。
    试图招降程虎等人,只是贯彻这个思路罢了。
    很显然,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时间和天下大势。
    在崇祯十七年,天下人普遍认为,满清只是大明的疥疮之疾——恶心,却不致命。
    不就是京城沦陷嘛,唐朝时,吐蕃也占领过长安,最后不也撤退了?满清的根基在辽东,就好像前几次入关一样,劫掠一番就会北返。
    再不济,也可以效仿南、北宋,与清廷来一个划江而治。
    而李顺在山西、陕西、湖广还有几十万军队,均田免粮的政策对穷人太有蛊惑性,那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清军得势,只是丢失江北领土;李顺得势,士人就没活路了。
    睿智如方以智,也想不到清军竟如此强悍,仅用短短一年,就干穿整个中国,把李顺打得覆灭。
    直到弘光二年,清军席卷大江南北,李自成身死九宫山,南京被攻破,天下人才终于警醒;
    直到清廷颁发强制剃发令,在扬州、江阴、嘉兴屠杀不肯剃发的老百姓,天下人才恍然大悟;
    中华文明,已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那样的绝望下,隆武推出的“联寇抗清”政策,才终于得到部分士绅的理解和支持。
    还没有死到临头,大家就不醒悟;等醒悟时,局势已无法挽回。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所以,若朱慈烺执意宽恕匪首,或者联络李自成一起抗清,不孝的帽子就算是戴实了。
    朱慈烺将心中的思绪强行平复,叹道:“翰林,你有没有想过,谁才是大明真正的敌人?”
    方以智略想了一下,答道:“李顺、后金,皆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无分先后。”
    “若李顺覆灭呢?”
    “那自然是鞑子。”方以智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四川的西贼。”
    “可我们没法子同时对付那么多敌人,大明太虚弱了,万万不可腹背受敌。”
    “驱虎吞狼如何,让清贼去打李……”
    方以智说到一半,又猛地摇头,觉得此计不妥。
    山陕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啊,他不能说服自己,让那些无辜的老百姓直面清军的屠刀。
    不过,他仍执著地坚持,不可重用程虎等一干伪顺匪首。宁可轻骑前往德州,也比受千夫所指强。
    朱慈烺长叹一口气,心底忽然涌起一种孤独的感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没法让对方相信,李自成的气数已尽,宽恕他的部下,并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损害。
    反之,现在就要尽早考虑,如何在李自成死后,顺利接收顺营残部。
    如果对顺营残部赶尽杀绝,那些人便只能降清,成为大明的敌人。
    最后,他放弃马上去大牢招降程虎等人,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索一套全新的说法。
    一套既能招降顽固的顺军俘虏,又可以说服天下人的说法。
    与此同时,在祁州方向,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清军,马上就要来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