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武德司不仅管着神京的间谍,用于探听民间舆论,监视大臣,全国各地也有间谍,负责查探地方情况,乃至周边各国中都有眼线。
他们作为天子耳目,随时探听天下的风吹草动。
陛下没说话,继续专心写字。
段全接着汇报:“代国国主今年才三十二,他最年长的儿子五岁时病死,如今次子李元容继位,虚岁才五岁。
朝中大局完全由年轻的太后史氏和他哥哥国相史云把持。’
听到这,陛下放下笔问:“这史家姐妹是什么来头。”
“他们祖上原本是河东的汉人,是当地大户人家。
后来伪汉国主攻占河东,他们就逃难到河曲南面,正还早撞上内附的羌人,被抢了去,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后来太祖皇帝收取河东时还写信劝他们回来。
只是那时候,史家的女儿已嫁给羌人大部族长的妻子,他们就不愿回河东。
之后那大部吞并各部,占据河曲东部肥沃草场,就成如今代国。
太祖皇帝时原本准备派兵收复,那地方善产静塞战马,是一等一的好马,可后来.......总之便不了了之。”段全道。
作为间谍头子,很多事并不是他知识渊博,熟读历史。而是已要求属下写好汇总,说明来龙去脉才呈送上来。
然后他再死记硬背,全部记住。
以防汇报时陛下问起任何问题,他都要能答得上来。
正因如此,他才得陛下器重信任。
他隐没不提的也是为皇家遮掩。
按理,代国这样的小国是没机会在周国旁存活至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太祖皇帝时候代国自己就摇摆不定,几度想要归降,若大军所至,说不定都不用作战就能直接让对法投降。
可偏偏在此节骨眼上,周国东路大军数次为辽国所败,损兵折将,主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如此一来,原本观望想要投降的羌人代国、党项赵国等都不投降,全向辽国派出使臣表示愿意年年纳贡称臣。
辽国也乐得他们在西北牵制周国,当即同意,在后来几次朝廷准备用西北边军收复河曲时,辽国都派大军从阴山山道南下,虎视眈眈。
不得已朝廷只能被迫放弃进攻。
这么丢脸的事还是不拿出来说为好。
陛下听完果然满意,点头说:“我在太祖实录中看到过只言片语,你做得不错,除此外有没有别的消息。”
“听宫廷内的线人说,代国太后史氏正向辽国派遣使者,想要为她五岁的孩子求娶一名辽国公主,以稳定局势。同时继续上表向辽国称臣,求得保护。
当前代国摄政的太后和国相都是史家的汉人,国中的羌族贵族颇有微词。”
陛下听到这皱起眉头。
段全不明白陛下为什么皱眉头,“陛下,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你不懂。”陛下踱步:“府州节度使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段全摇头,心想怎么突然说到府州去了。
陛下似乎心神不宁,也无心写字,叫宦官来收了笔墨。
派人去把兵部的人叫来,问西南赵立宽那边的情况。
陛下一下问西北的事,一下问西南的事,段全只觉摸头不着脑。
兵部侍郎钱同回答:“陛下,赵将军调度有方,先用雷霆手段平了盗匪祸乱,又及时组织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前几天回来的战报看,如今西南已基本无叛匪残党。
百姓生活几乎已完全恢复,道路通畅,朝廷派去的官员也陆续到任,与从前无太多差别。
陛下满意点头:“至少西南先安定下来了。”
陛下又问了钱同一些具体的事,两人说了一会儿。
前面宦官匆匆来报,政事堂当值的叶相公匆匆过来,连带张相公,吴相公都来了。
一下来了三位相公,必然不是小事。
陛下令宣人进来。
三人行礼后,当值的叶相公匆匆道:“陛下,来了两份要紧的奏疏。
一份是府州节度使朱定国送来的。
一份是西南安抚制置大使赵立宽送来的。”
“都说了什么。”
叶谷拱手,不敢怠慢,快速为陛下总结:“代国太后集结数万人,兵分多路,入寇边关。以府州为首,黄河沿岸神山堡、大亭安堡、小亭安堡、柳林县等告急。”
“果然......”陛下道:“代太后不能尽得人心,又想坐稳屁股,便只有开战,把军队都捏在手里。
朕担心的就是这个,怕什么来什么。”
“陛下圣明!”段全忍不住称赞。
“朱定国什么想法。”陛下接着问。
“陛下,朱节帅在奏疏里也和陛下一样判断,认为代国太后就丈夫才此,儿子年幼,急于巩固地位,所以出兵。
故而是仓促调兵,毫无计划,我军只要固守堡寨,守黄河沿岸就能拒敌。
但他手中钱粮不足,几个堡寨中柳林县兵力空虚,需调度东面三军镇部分兵力补充。”
陛下思考了一会儿,“孔?不在京啊.....”
三位宰相尴尬对视,确实兵部尚书不在,他们都没那么懂军事。
“朱定国的办法倒是很有道理,只要让她无功而归反而劳民伤财,代国太后在国内就有麻烦了。
就按朱定国的办法,让户部从关中调集粮草北上,河东也支援一些,下诏给高思德,让他从分水县、玄谷县调两千人马去支援柳林县。”
“遵命!”几个相公连用手中拿着的玉笏垫着纸记下陛下的吩咐。
“第二封奏疏呢。”
吴相公上前,递上第二份:“赵立宽报道,广顺县以南树林发现大量占城国的军队,炊烟连十余里,料不低于两万,请陛下定夺。”
“你的意见呢?”陛下问。
吴光启拱手:“占城国说不定是想占便宜,但没想到集结军队北上后,赵将军已经取胜,此前他们派来的使者也能说明这点。
请陛下派鸿胪寺的得力官员过去,与占城国谈谈,能消弭兵戈最好,毕竟南方已打了三年。
而赵立宽部接连作战半年多,亦是师劳兵疲。”
“两千里过去太远,何况鸿胪寺的人也不理解前线情况。”陛下道:“让赵立宽自己处理吧。”
吴光启连道:“陛下,赵立宽还年轻,他能打仗,能治理地方,不一定会与外国交往,万一搞砸了.....”
陛下却出乎意料的坚决:“不让他试试怎么知道他有没有驾驭外藩的本事,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