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兵部以为开春时西南战局千钧一发,赵将军临危受命,举义而不惜身。餐风饮露,极力奋发,忧危积心,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以弱胜强,克定祸乱,劳苦功高。
三年来朝廷肘之患终得剪灭,南边疆遂宁,敌国无视之机,百姓得安平乐业。
此功可比古圣贤名将,有卫霍之风,韩信之奇。
故兵部议论后以为当加左金吾卫上将军,待其回朝,别调用。”兵部侍郎钱同道。
话音才落,旁听着的户部尚书江长生吓了一跳。
心想兵部为迎合皇上真是不要脸了。
这左金吾卫上将军虽是荣誉职衔,但也是正经的从二品武官,与六部尚书同级的。
他们兵部是真敢提!
不过他倒是明白兵部这是什么心态。
毕竟这场战兵部接连提举两个招讨使,最后连兵部尚书都亲自上了,结果还是吃了败仗。
他们是生怕陛下追责兵部,所以一个劲迎合陛下。
但这对年纪轻轻的赵立宽来说未必是好事。
不合政治默契的调度必然招致不服,树敌众多,加之年轻人容易骄傲自满,赵立宽在京又毫无根基。
直接将他一个正四品武官一下提拔到从二品,说不定是招祸。
果然,向来站在赵立宽那边的吴相公立即说话了:“陛下,赵立宽功劳是大。但三军用命,将士齐00心也各有功劳,政事堂以为擢为从三品归德将军合适。
待回京后差遣调用,已是陛下隆恩浩荡。”
“按理确实该逐级升迁,可这样的大功劳还逐级往上不显得陛下薄情......”
“过去,在太祖皇帝时也有连升三级的特例………………”
诸公议论起来。
江长生向来对当兵的没什么好感,平日用兵养兵,钱粮都从户部出,两部对接最多。
就数兵部要的钱粮最多,兵部的催要,户部的推挡,时有吵闹纷争,两部之间常有不愉快,他看见当兵的就烦。
不过这次他却对赵立宽颇有好感。
倒不是他与赵立宽、吴光启等有较好私交,也非与两位皇子有关。
单纯因为赵立宽让卫王吃瘪,失了权柄。
过去卫王说是“协理”户部,但顶着皇子亲王的名头,户部里的事几乎都是他说了算。
自己一部尚书,部门首官,倒成听使唤的,部中官吏,特别以侍郎王丕温为首的,多数只听卫王调遣,他这个首官成了空架子。
如今好了,卫王、王丕温接连出事,都在赵立宽那栽了跟头,户部又回到他这主官手里。
这两天部里大小官吏都赶着到他案前献殷勤,终于明白了谁才是户部的主。
他可不管将来谁当皇上,当官不拿权柄,那他做什么官!
心想,既如此,自己也开口说上一句,他如今也是堂堂正正的户部尚书了。
待其他人话音落下,他也接话说:“陛下,臣以为赵将军功高无论,越级提拔无可厚非,谁要是说闲话那就是没良心。
赵将军年纪轻轻,颇有冠军侯之风。
臣以为擢为三品左散骑常侍,赐冠军大将军,乃为佳话。”
卫王协理户部时,他基本没说话的机会,如今开口道让同僚有些吃惊看向他。
陛下思忖点头,露出笑说:“正好,冠军大将军赏给他最合适不过。”
“陛下英明,勇冠三军,功冠三军,这恩赏再贴切不过了。”黄门侍郎张令说拱手道。
“赵立宽上奏请求开仓赈济灾民,说一为救民,二为安国,户部以为如何。”
“臣也赞同,久战新定,百姓困苦,不及时救济说不定又变成流民流寇,再生乱象。”江长生毫不犹豫答应。
他刚完全掌管户部,正需要一次能大规模调度人员的大事来行使权力,展示他的威信。
何况那奏疏陛下来前已有小黄门念给他们听过,赵立宽说他前线自己缴获的粮食还有三万余石能拿出来救济,后方需户部补上去窟窿的没那么多。
主要是给百姓准备明年春耕的种子。
吴光启借机插话:“赵将军不只能打战,还能理乱地方,体察民生,实属难得。
王不温弹劾其暴虐生民,实在一派胡言。”
陛下道,“既然他体恤民情,就加其西南安抚制置大使,全权处理战后的事,知制诰拟旨吧。”
“诺!”一直等候在旁的知制诰连行礼。
“今日议会到此,无事都退下吧,吴相公到御花园里来。’
“臣等告退!”群臣无话,纷纷退下。
只有吴相公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单独留在大堂。
至此,赵立宽的头衔已变成:西南安抚制置大使、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冠军大将军赵立宽。
垂拱殿后的御花园里,陛下于园中一棵老树下与吴相公对坐。
宦官端上雪顶糕,秋日的花酿茶酒,果脯,以及两碟上贡的洗手蟹。
“今年浙江新进的,味道不错,你尝尝。”
“多谢陛下!”吴相公也不客气,动起筷子。
洗手蟹是南方每年进贡的重要东西,是一种糟卤菜,以盐、梅、橙肉、花椒、姜末等腌制肥美的秋蟹,自前朝起就在宫廷中受到皇室青睐。
吴相公佐花酿酒吃得满嘴流油,啧啧称赞:“天南地北各有不同,都是一样的佐料,浙江的蟹却不是洛阳可比。
托陛下的福,老臣才有这口福。”
陛下没有答应,道喝了口果茶问道:“你认识曾雄吗。”
吴相公正被美食吸引,下意识就摇头。
“不认识为什么上疏保他。”陛下冷声问。
吴相公顿住了,放下手中筷子,用手帕擦了擦嘴角香油,尴尬道:“?陛下,这.......是赵立宽求我的。”
陛下哼了一声:“你们两关系倒是真好,他说一声你就敢保人。”
吴相公这下不敢吃螃蟹了,挺腰杆,拱手说:“陛下,老臣只是想他都敢做个孤臣,必不会有太大的私心,都是为国家百姓考虑的。
何况这个曾雄他在奏疏里也说得清楚,此人深明大义主动率军投降,避免许多伤亡,保全许多将士,按理可以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