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国祚加五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从这位沈知县上任,整个高密县衙就弥漫着不安的氛围。
    高密不算是个好地方,前任知县是个性格柔弱的举人,在地方学政衙门熬了十几年,才升迁到这个位置上。
    前任知县是穷官,在任上也没有太折腾。
    但是沈思孝上任前呼后拥,幕僚师爷就带了十几个人,这些人一到县衙就迅速掌控了县衙六曹,整个过年期间都在户曹查账。
    官吏衙役们战战兢兢,果然到了年后,沈思孝就召集众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催课。
    大明对于官员的硬考核指标就是征税了。
    户部按照各地土地的数目,每年都有一个课税的指标,如果完成指标就是足课。
    当然正常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足课的。
    灾荒,百姓抗税,甚至干脆就是因为官府的征税能力不足,都会收不足税收指标。
    上级机关也不是不体谅这些难处,只要完成八成指标就算是基本合格,如果每年都能完成九成的课税,那就算是表现不错了。
    每一任地方官员,新到任第一件事,一般也是抓着课税。
    对往年积欠进行追缴,就叫做“催课”,这也是新官上任梳理威信的办法。
    公门中人自然是明白这一点的,就在沈思孝长篇大论说完之后,户曹的吴典史就站出来说道:
    “大老爷,县里的富户愿意补足部分积欠。”
    沈思孝并没有露出喜色,而是问道:
    “补足多少?补足后还有积欠吗?”
    吴典史立刻说道:
    “回大老爷,高密积欠可不是一年两年,就靠这些大户怎么可能全部补足。但是按照他们认缴的数目,今年的秋粮可以完成九成!”
    大明有夏秋二粮的征收,分别对应了两季主粮的征收。
    夏粮一般是秋后运送入京,而秋粮则会留到年后,等运河的冰融化,也就是清明左右,再用漕运送入京师。
    完成九成的秋粮,这也是高密县吏和大户商议的结果,一般来说以高密的情况,能完成九成就很不错了。
    但显然沈思孝还觉得不够。
    他皱眉说道:
    “只是补足秋粮到九成?只欠一点都补不上?”
    吴典史只能无奈的说道:
    “大老爷,高密本来就是贫县,去年又糟了灾,能有九成已经不错了。”
    沈思孝一拍惊堂木说道:
    “住口!县里的积欠,都是前任县令姑息,让这些奸滑刁民钻了空子。”
    “今年秋粮必须要足征!往年的积欠也要追课一半!”
    听到这个数字,在场的吏员脸色都白了。
    高密积欠的课税不是小数字,如果追缴一半,那几乎等于再征一遍秋粮了。
    “吴典史,户曹有何对策?”
    吴典史只能咬牙说道:
    “若要加征,按照旧例有因粮”之法,对粮税折银五两以上的富户再加征,或许能补足。”
    遇到强势的县令,地方上富户凑凑分子,帮着县令完成政绩,这也是正常的。
    当然,富户配合不配合,就看县令的本事了。
    但是吴典史刚刚说完,一名身穿儒衫的读书人站出来说道:
    “东翁,属下以为不可!”
    说话的人也姓沈,是沈思孝同族的一个秀才,沈思孝中进士就被派到沈思孝身边,做了沈思孝的幕僚师爷。
    沈师爷打开折扇,大冬天摇头晃脑的说道:
    “向大户征粮,大户有飞洒、诡寄之法以避,马上就要押送秋粮入京了,就算能征上,也已经赶不上了。”
    “属下以为,应该均输,以田亩计,每亩多交粮六斗,如此不伤百姓,也能补足大半积欠。”
    这下子吴典史的脸都绿了。
    十斗是一石,听起来这个数字不多,但实际上对百姓来说,多收三五斗也是极为沉重的加税。
    而且胥吏差役层层加码,三五斗就能变成三五石。
    吴典史当然不是为了百姓着想,可是高密这个地方,民风彪悍,如果激发出民变,那他这个户曹的典史肯定要被推出来当替罪羊。
    吴典史只能祈求,沈思孝控制不了衙役,没办法下乡去催收。
    但是沈思孝下面一句话,却让吴典史彻底心寒了。
    “这次下乡催收,就用均输之法,按田纳粮,一寸土地都不能拖欠。”
    “本官在京师已经招了一批人手,过些日子就能到高密。”
    “为了完成朝廷征粮小计,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听到那外,王任重就知道那位新任知县,当真是个为了政绩是择手段的狠角色,竟然连催课的人手都自己准备坏了。
    遇到那样的下官,当地的吏员百姓可就有没坏日子过了。
    那时候只能求着吴典史早点升迁了。
    周兴辉开始了公事,心满意足的回到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