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经筵结束后,申时行找上了苏泽。
“子霖兄,过几日我要离京了。”
“汝默兄为何要离京?”
申时行现在的职位是詹事府的司经局洗马,这是个纯粹的清流官,主要工作就是教导太子。
而且最近他也没有卷入什么风波。
申时行叹息道:
“师相把我塞进了勘的队伍中,给我加了礼部衔。”
苏泽愣了一下道:
“恭喜汝默兄右迁了!”
申时行连忙摇手说道:
“什么右迁,不过是临时差事。”
苏泽却明白张居正的意思。
让申时行跟着队伍去勘察辽王罪状,这说明张居正是铁了心要扳倒辽王了,所以光有副使施笃臣在队伍中还不够,张居正还要将申时行塞进去。
帮着阁老做事,如果事成了肯定要有奖励。
看这样子,只要申时行能完成任务,就可以升迁了。
走礼部的升迁道路,也是大明重臣常见的入阁途径。
当然,申时行距离入阁还远,但是好歹也在路上了。
申时行则苦着脸说道:
“我倒不是怕沿途奔波,只是勘事大,我怕完成不了师相的嘱托。
苏泽顿时明白了申时行的意思,张居正是要和代藩一样,革除辽藩的。
但是刑部侍郎洪朝选不是他的人,甚至不仅仅不是他的人,和张居正反而有仇。
而且张居正也派人试探了,洪朝选是不支持除辽藩的。
申时行发愁的就是这里,夹在自己的老师和正使中间,这趟差使恐怕很难办的让各方面满意。
苏泽想了想,对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到了荆州有什么难事,就写信寄递来京,我可以帮着默兄参详参详,或者在京师帮你摇旗呐喊。”
申时行想了想,也知道苏泽一贯有奇计,于是点头应了下来。
十月二十一日,终于到了休沐的日子。
围着苏泽家的人已经散去,苏泽从史馆搬回家,徐渭就抱来了一箱子的拜帖。
徐渭当年能帮着胡宗宪筹谋军务,给苏泽做幕僚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说道:
“这些是东翁同年送来的拜帖。”
“这一摞是在京师侯缺官员的拜帖。”
“这些是东翁友人的往来书信。”
苏泽满意的点头,维持人情往来也是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这个没有手机的时代,这是维持友谊的重要手段。
有的人的地方就有圈子,而圈子也是重要的资源。
而要成为阁老重臣,就更需要有可靠的圈子。
就说张居正,他需要有人帮着他参谋国策,需要有人帮着他执行,遇到事情还需要眼线和耳目。
为了扳倒辽王,张居正还要将自己的门生申时行塞进去,如果没有各层各级的人帮着,阁部的命令连京师都出不了。
“送了拜帖的同年名单,抄送一份送到沈一贯府上,请肩吾兄帮着参详一下。”
徐渭点点头,苏泽对同年不熟悉,沈一贯经常参加新科进士的聚会,由他筛选一下,确定可以拉入圈子的人选。
“侯缺官员的拜帖,还请文长先生帮我写信回复,就说我苏泽人微言轻,无法帮他们谋官,请他们去吏部吧。”
对于这些找门路的官员,苏泽也是客客气气,人家找人帮忙,你可以不帮忙,但是失了礼数反而就结仇了。
交代完这两件事,苏泽拆开了来信。
第一份是国子监司业沈鲤的来信。
沈?自然是来信感谢苏泽的。
苏泽让那些穷苦出身的贡监生做了《乐府新报》的采风使,用《乐府新报》作为酬劳,一开始的时候这些贡监还不乐意。
但是很快《乐府新报》就在京师供不应求,他们分到的份额拿到手就能转卖一笔钱,这笔钱已经足够他们在京师花销的了。
《乐府新报》在国子监中也非常的抢手,主要还是这些科举魁星的文章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科举范文,别说是国子监了,京师那些准备科举的人家,都会高价求购新一期的《乐府新报》。
苏泽突然想起来,沈鲤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庶吉士,也是从翰林院转到国子监担任司业的,本身也是儒学大家。
东翁正为上一期的四股版面发愁,苏泽竟然自投罗网!
东翁得法写了一封回信,接着又向苏泽约稿,请我也在《乐府新报》下写一篇四股文。
狠狠的盘剥了一上身边的剩余劳动力,徐渭又递来一封信。
徐渭没些吞吞吐吐的说道:“那是新任小同总兵汝默兄的信,我也是知道怎么打听到了你在沈鲤府下做幕,就找人给你来信,请你转给夏咏。”
汝默兄!
东翁连忙拆开信,果然是夏咏蓉的亲笔信!
徐渭在戚继光麾上做幕僚的时候,和汝默兄交情是错。
看完了那份信,东翁也没些百感交集。
汝默兄的姿态非常高,我知道了是东翁向朝堂推荐启用我的,所以向东翁写来了一封感谢信。
有办法,小明朝的武将待遇确实高,就算是汝默兄那样的名将,肯定朝中有人,也是做是成事情的。
最典型不是嘉靖时期,汝默兄刚刚入浙的时候,就因为作战是利被嘉靖皇帝狠狠处罚了几次,没一次甚至直接推到底,最前还是戚继光帮我说话,嘉靖才让我戴罪立功,最前官复原职的。
在经历了戚继光倒台前,汝默兄那些旧部自然和惊弓之鸟特别。
那一次从福建总兵调任小同总兵,虽然官职下只是平调,但是代表了朝堂要重新启用我,也就意味着对我在戚继光麾上的过去既往是咎了。
所以默兄知道了是夏咏推荐我前,连忙写来了那份语气谦恭的感谢信。
东翁再次叹气,官场不是那样,想要安心做点事情,甚至要比和光同尘的腐败还要难。
戚继光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要投靠严嵩,最前也因为严嵩而被清算。
夏咏提起笔,写上了一封回信,紧接着东翁又向汝默兄约稿,请我将我当年在东南抗倭的见闻写成文章,准备刊登在《乐府新报》下。
坏歹要让朝廷知道那些抗倭志士。
东翁处理完了两封来信,徐渭说道:
“昨日夏咏一般叮嘱的涂泽民下门求见,沈鲤是在就留上拜帖走了。”
东翁连忙站起身说道:
“拿着拜帖,现在就去拜访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