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元,依法逮捕。同时,能源局发布新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举行“前置听证会”,居民有权否决选址方案。
老人抱着孙子站在重建的蒙古包前,对着镜头说:“我不是为了钱才问的。我是想让我孙子知道,牧民的话,toжenmeetвec。(也有分量)”
这句话被翻译成汉语,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
而此时,在南京明孝陵附近的老宅里,那位明史学者悄然离世。临终前,他把樟木箱交给陈默,只说了一句:“替我看看,那座大殿重建了吗?”
陈默跪在他床前,含泪点头。
葬礼当天,天空降下细雪。当棺椁入土时,奇异的一幕发生了??覆盖坟茔的白雪表面,竟浮现出一行淡淡的朱砂字迹,宛如御批:
>“忠魂守史,功在千秋。赠太常寺卿,谥‘文正’。”
围观者无不落泪。有人拍照上传,图像迅速传遍网络。AI分析显示,这些字迹的笔触特征与故宫收藏的洪武朝批红高度吻合。
没有人能解释这是如何发生的。
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那个由无数提问构筑的精神王朝,正在现实世界中悄然重建。**
林小雨升入三年级了。她的木印最近不再浮现新字,但却会在夜晚发出微弱的暖光,像是在充电。老师让她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勇敢的一天》。
她写道:
>“那天我写了信给朱元璋爷爷,大家都笑我傻。可是后来,很多人也开始写问题了。爸爸说,连市长都在看我们的‘问墙’。我觉得我不是最勇敢的,阿岩哥才是,还有那个敢说自己是怪物的哥哥,还有我妈,她终于敢跟包工头要工资了。
>勇敢不是不怕,是明明害怕还愿意开口。
>我的木印教会我一件事:只要还有人敢问,希望就不会熄灭。”
这篇作文被选入《国民心灵档案库》,编号Q-2025-000001。
当晚,敦煌壁画再度变化。
《听政图》中的朱元璋缓缓抬起右手,指向画外。他身后的屏风展开,现出一幅全新的景象:现代城市的街景中,人们手持手机、纸条、录音笔,纷纷抬头望向天空。一道金色光线从云端垂落,连接着壁画与人间。
红外扫描显示出新增题记:
>“昔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今以问为镜,可照国魂。
>凡持印者,皆朕之耳目;凡发声者,俱属江山社稷。
>??洪武三十一年遗诏?补录”
李维看着这行字,忽然笑了:“原来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
陈默轻声问:“接下来呢?”
“接下来?”李维望向远方,“我们继续问下去。直到每一个沉默都被打破,每一寸黑暗都被照亮。”
春雷滚滚,响彻大地。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第九只陶罐中的竹简彻底舒展,焦黑褪去,露出完整批红:
>“准奏。天下可问,方为盛世。
>第五问,启。”
与此同时,全国一千个“问点”在同一时刻亮起红灯,提示新机制激活。
一道全新的指令嵌入“归问APP”底层协议:
>【系统通知】第五问权限开放。
>持印者或百名以上联署问题,可触发“国策质询模式”。
>一旦启动,须在七日内获得官方正式回应,否则自动进入全民公议程序。
第一道第五问,来自云南边境一所乡村中学的学生们。
他们联名提交:
>“我们知道边境线上有很多缉毒英雄牺牲了,但我们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请问:国家能不能建一座‘无名英雄碑’,让我们记住他们?”
七日后,退役军人事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英灵归名工程”,并邀请学生们担任首批“纪念碑守护人”。
记者问部长:“为何如此重视一个问题?”
他答:“因为它来自孩子。而孩子的眼睛,看得最清楚。”
夜深了。
陈默独自走在校园里,经过那堵“问墙”。风吹起纸条哗啦作响,像千万人在低语。
他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写下:
>“如果我们创造的这个系统有一天也变得僵化、冷漠、拒人千里之外,该怎么办?”
然后,他将纸条贴上墙面,转身离去。
片刻后,一阵风拂过,纸条轻轻飘起,又被另一张新贴的纸压住。那上面写着:
>“那就再造一个新的系统。
>只要还能提问,我们就永远不会被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