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和南李村做草编织生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大哥李长军真的是因为受伤要去京城看病,而且还在想着带他这个弟弟去看一看受伤的脑袋,那麽就有必要跟他去一趟,到京城逛一圈!
    六十年代的京城,红色氛围肯定更加浓重。
    就当是出门旅游一趟。
    感受一下以前从未感受过的六十年代的社会。
    去京城,手续上是有些麻烦的。
    你需要所在的单位,或者所在的生产队开介绍信,并说明要去的目的,拿着介绍信当路条,就可以在沿途的地方,凭介绍信入住招待所。
    如果没有介绍信,住没地方住,吃没地方吃。
    可以来说是寸步难行。
    等大哥李长军回来再说,他手里肯定有介绍信。
    “呦,这麽热闹啊!”
    这是一个中年男性的声音,带着调侃的笑意。
    听到这个声音,妇女们纷纷抬头望去。
    一看到是大队支书,跟在他身後的是各生产队的小队长,有的人拉着架子车,有的人提着麻布袋。
    看这样子,似乎要过来大采购一番。
    “柳支书来了?”
    “来来来,柳支书,赶快坐赶快坐!”
    “柳支书是来买东西的吗?”
    你一言我一言,开口跟大队支书打招呼。
    大队支书笑呵呵地点头回答:“婶子,这不是闹盐荒吗?我们来长歌这里,把各生产队的盐一块买了,省得到时候各生产队没盐吃,人心惶惶的不好。”
    十分亲切地握住一个大娘的手,向她解释着。
    那个上个年纪的大娘,连说好好好。
    听到大队支书这麽说,二婶这个时候主动站起来,搬着凳子往旁边挪,同时招呼身边的妇女们:
    “都别愣着了,赶紧把路给让开,让支书他们进去办事。等他们办完事了,再搬凳子坐回来也不迟。”
    在她的招呼下,那些妇女们纷纷让开一条路。
    大队支书就带着人往屋里走。
    刚一进门,李长歌的二叔李善民就开口问:
    “长歌,盐放哪了?”
    “在里屋放着呢!”
    李长歌回答着,就带二叔他们进了里屋。
    这些盐是李长歌早就准备好的。
    建安生产大队总人口大概有五千,一共十九个生产队,也就是十九个村子。每个村子的大小,人口数量都是不一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多的有少的。
    所以这些盐的分配也会按照人口数量来分。
    按一个人一个月的分量计算。
    像李长歌他们所在的李窑村,每年都可以开窑烧制陶制品,能多赚一些钱,也就相对富裕一些。
    他们生产队要买的食盐,李善民直接全款支付。
    也有一部分支付了大概七成。
    剩下的三成由生产大队暂时垫付,等夏收过後,把馀粮卖了,有了多馀的钱,再把钱还给生产大队。
    比较穷的南李村生产队,只能支付三成。
    大头是由生产大队垫付。
    没办法,南李村是整个建安出了名的穷贫困村。
    村子有一大半都在山里,其他的村都在平坦肥沃的平原。相较而言,南李村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穷,就代表着抬不起头。
    南李村的姑娘都想尽办法的往外嫁。
    而周围十里八村的姑娘却不愿意嫁到南李村。
    这也导致他们村子的光棍汉很多。
    大力支书说垫付的时候,南李村生产队小队长佝偻着身子,脸上带着笑容,口中不停地说着谢谢。
    付完了钱,就开始分盐。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李长歌拿着秤,一笔一笔的称,一份一份的发。
    旁边的大队会计在记账。
    这些生产队的小队长们排着队领食盐。
    南李村生产队的小队长是最後一个过来的,从李长歌的手中接过称好的食盐后,堆着笑脸说感谢。
    看着眼前这个六十出头的小老头,李长歌道:
    “不用谢,李队长,说起来咱们还是一个辈分的。唉,对了,等一下你先别走,我有事儿要找你商量。”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
    李窑村和南李村离得并不是很远,往上再联系几代,基本上是同属於一个祖宗,也算是有血缘关系。
    虽然不清楚李长歌有什麽事找他。
    但是南李村小队长李长维知道一件事情——
    这个本家的小老弟,掌握着他们建安生产大队的代销点,跟他打好关系的话,绝对有利而无害。
    所以他立马点头同意,道:
    “好好好,那我先在一旁等着,到时候你喊我。”
    说完这话就背着那一袋盐出门。
    自己在门外找个靠墙的地方蹲下,等其他人走。
    分了这麽多的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