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养猪示范庄!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社会主要阶层之中,士是主导诸夏王朝的主要阶级。
    而农则是占比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社会阶层。
    毕竟,民以食为天,这在诸夏之地早已经成为共识!
    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还有什么人能够比种田的农夫更加重要呢?
    至于工匠和商人阶层,在高贵的士大夫眼中,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老实说,工匠之所以能够列入四民之中,说白了还是要归功于,在先秦时期和儒家并列为当世两大显学的墨家。
    否则,工匠这种人,恐怕会直接被士大夫们打入贱籍!
    至于商人的地位,就连匠人们都不如!
    无商不奸!
    这就是社会对商人的普遍共识。
    在古代社会,名声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要是沦落到去当商人,哪怕赚再多的钱,都不会被人尊重。
    自古以来,豪商巨贾出现了不少。
    但是,凡是留下名号的那些巨富们,说到底其实都没几个有好下场。
    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几件斗富事件,其主人公的下场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到了后世的辫子朝,虽说商品经济已经算是高度发达,但是商人们的地位依旧低下。
    他们再有钱,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官商勾结。
    但说白了,实际上都是真正的权势人物眼中的肥猪。
    商人不能穿绫罗绸缎,出行、住宅都有严格的规格限制。
    这就注定了他们再有钱,其实得到的享受也非常一般!
    但在朱寿看来,一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实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地位同等重要!
    哪里有什么谁高谁低、谁轻谁重之分?
    就比如说匠人。
    自古以来,匠人就地位不显。
    除非是家无恒产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学一门傍身的手艺。
    否则,谁还真的愿意做匠人呢?
    当匠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老小陪着自己饿肚子。
    更惨的是这种人几乎找不到什么好亲事,这样人多半只能跟匠人联姻。
    子子孙孙只能干这样的营生,没有什么出息!
    在诸夏之地的古代历史之中,商人当得好,入朝为官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例子,同样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但是,当匠人当大官的,仔细想想……几乎没有!
    当匠人,走仕途肯定是没有门路的,就连赚钱也远远比不上商人。
    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路呢?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有精湛的技艺,可以搞发明创造。
    不得不说……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被那些后世混得风生水起的民间发明家给带跑偏了!
    古代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说白了,在古代,没有人重视发明创造,认为那是奇技淫巧。
    就拿唐朝来举个例子。
    唐朝已经算是富裕的王朝了吧?
    其强盛之势,在诸夏古代,也是能够排得上号的。
    但是唐朝的官方,对匠人发明,奖励是多少呢?
    官府明文规定,不论任何发明,哪怕是能够给社会带来重大技术变革的发明创造,官方奖励的钱财也不会超过5000钱!
    以当时的物价标准,折算下来还不到大明的三两白银。
    说难听点的,这点钱够干什么?
    匠人们平时的劳作十分沉重,本来就没有几个人有心思搞这些发明创造。
    又没有重大的激励手段,自然整个行业就变得死气沉沉。
    谁还有什么心思去搞这些?
    埋头干活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才是正经!
    就拿朱寿的养猪场来说,他把半自动的投喂装置的想法,跟匠人们一说。
    那些匠人们立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一开始,朱寿本来还以为需要很长时间,他们才能做出成品!
    没想到只不过是短短三天,这些匠人就拿出来相当精巧的装置。
    就连朱寿看了都叹为观止!
    整个装置全部用榫卯结构连接,从外表上看来严丝合缝。
    而且,内部极为精巧,做工更是十分精良。
    朱寿大喜之下,每个人给了100两银子。
    结果,那些匠人们却惶恐不安,说给的太多了。
    做这样的东西,按照正常的价格,只要一两银子。
    一番话,说得朱寿一脸懵逼。
    震惊之下,朱寿问他们这钱是怎么算的。
    不想,人家却振振有词。
    五个人干了三天,总共得一两银子,也就是说每个人得200文。
    他们一天的工钱,拿个60文钱就已经是丧良心了,怎么还敢多要?
    一番话,说得朱寿更是怒不可遏!
    说来说去,原来人家五个人加起来只才要一两银子!
    他却整整掏出去500两?
    但朱寿愤怒的不是自己吃亏了,而是愤怒于这些匠人们的待遇。
    若是真的有人能够将这方面重视起来,工业革命哪能轮得到别人来开启?
    心情极度不爽之下,朱寿大手一挥,给每个人又多加了50两。
    只是额外提出一个条件,以后每个人给他们每月10两银子的薪酬,让他们跟着自己干。
    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之后,那些匠人们终于明白朱寿是真心实意。
    于是,一个个都欢天喜地的答应而去。
    不久以后,这个庄子就又多了五户落籍的人家!
    在庄子里,巡视了一圈,朱寿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大明的大部分百姓都十分淳朴,自己的这个庄子上的人家更是穷苦惯了。
    所以,面对他这个庄主的时候,一个个都感恩戴德,发自内心的感激。
    人嘛,说到底还是有精神需求的。
    被人需要的感觉,自然很爽!
    离开庄子,朱寿正准备回家教两个舅舅记账法。
    结果,却看到张信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说长干里有人闹事。
    接到这个消息,朱寿立马就不淡定了。
    如今他手上的事情其实真的没有多少,雪花盐已经交给了朝廷。
    现在洪武盐推及大明天下,为皇帝不知道收割了多少小钱钱。
    朱寿虽然在那个买卖里面有分红,但是那笔钱一直都是爷爷在管,他也没有过问。
    如今,朱寿的基本盘只有两个……
    严格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眼下要进行的养猪大计!
    其中,这座庄子负责生产,朱寿打算以后将这个庄子打造成全大明的养猪示范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