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既然你们有钱爱得瑟,那就别怪咱坑你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寿烦躁地摆了摆手,道:“哭什么哭,跟谁报丧呢?谁再在老子发财的日子里流马尿,那就先给我滚出去!”
    一声吼出来,那些人的眼泪立马便生生憋了回去。
    但看向朱寿的目光,却都变了,几乎带着一种崇拜的狂热。
    三楼包厢,朱标看着大厅之中发生的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这孩子,真是的,不卖就不卖,何必要毁了那件珍宝呢?”
    老朱冷哼一声,道:“若是不毁掉,又该怎么样?难道,咱在这里坐着,寿儿还能够再卖给其他人不成?”
    朱标叹息一声,道:“哪怕是留在手里当个念想也好啊。”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不由得奇怪地看了儿子一眼。
    一堆砂子烧制出来的玩意儿,留着干啥?
    朱标不知道,但是老朱可是清楚这些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
    这玩意儿,在朱寿口中,叫做玻璃。
    实际上,就是从先唐时期,传入诸夏之地的一种稀罕东西。
    有的人叫琉璃,还有的人叫药玉。
    在唐朝时,波斯商人通过这玩意儿,从诸夏之地赚走了不少金银。
    谁能想,这东西的本质,就是随处可见的玩意儿?
    那些番邦蛮夷的手艺也不怎么样。
    皇宫之中,就保存着一些从唐朝传下来的琉璃,杂质极多,看着十分碍眼。
    哪里像自己乖孙弄出来的玻璃,纯净透明,不含一丝杂质,而且想要什么造型、颜色,都可以随心所欲。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没看穿之前,觉得稀奇宝贵。
    可是当弄明白背后的原理,就如同这玻璃一样,工艺并不复杂,材料也不珍贵。
    也就是趁着现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能利用信息差狠狠坑一波人。
    这个秘密,在老朱肚子里藏了半个多月。
    就连朱标,他都没有说过。
    可是现在拍卖会已经开始了,那这些东西,倒也无所谓了。
    想着这些,老朱开口,将朱寿所谓的珍宝的西洋镜给揭开。
    听完,朱标顿时就蒙了。
    “爹,您说那些大箱子里的宝贝,全都是砂子?”
    老朱老神在在地点了点头,道:“要不然你觉得呢?咱家从咱往上数,就没出过什么大富大贵的祖宗。这小子说是祖产,你就真信了?”
    朱标连忙摇头道:“这个我肯定知道。但是,寿儿把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当成宝贝卖。若是到时候让别人知道了,那该如何是好?”
    老朱冷哼一声,道:“知道便知道了,他们又能如何?寿儿又没有逼着他们买,反而是他们抢着要买。这你情我愿的生意,说破大天去,也是这个道理!”
    “可是,终归是对他的名声有碍……”朱标有些担心地说道。
    老朱冷笑着说道:“名声?咱孙儿为了训练新军筹钱,绞尽脑汁想出来一个办法,不偷不抢的,谁敢找他的麻烦?你且看着,今天晚上,注定要有很多人要倒霉!咱对这一幕,是高兴得很!”
    说这话的时候,老朱的脸色冷淡,但言语之中,却流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意味。
    朱标不知道,但是老朱却十分清楚。
    朱寿今晚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个大坑。
    所有主动跳进这个大坑的人,肯定会倒大霉。
    而且,老朱还知道,这种倒霉,也是分等级的。
    首先,肯定是那些北方来的蛮子,最倒霉。
    这些蛮子从身份上,天然就是大明的大敌。
    之前朱寿和老朱闲聊的时候,就曾经告诉他,看北方现在的形势,蒙元余孽内部分裂,已经在所难免。
    大明需要做的,便是让他们陷入纷争,长期处在不断内耗之中。
    这样,大明才有功夫抽出精力来休养生息。
    朱寿之所以鼓动大明跟蛮子开通互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第二个倒霉的,就是大明的富商。
    虽说从商鞅变法之后,士农工商的说法,就叫了两千年。
    可是,商人的地位再怎么低贱,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就集中在商人手中。
    对于老朱来说,对商人的观感尤其差劲。
    这不得不旧事重提,说起当初老朱一统天下之后,北上驱逐蒙元余孽的那件事情了。
    那个时候,国内粮食匮乏,前线粮草吃紧。
    老朱不得已,制定了一个粮食换盐引的政策。
    这个政策规定,只要有人将粮食送往前线,那送多少粮食,就给他们多少贩盐的盐引。
    这个政策一出,原本装死的富商们,立马就活跃起来。
    淮南之地的那些盐商就不说了,就连山西、山西这些地方的富商,都一窝蜂跑去干这件事情。
    规矩虽然是老朱定下的,但是老朱心里的憋屈,就别提了。
    他是个一言九鼎的皇帝,这个政策,催生出不知道多少大盐商。
    这些年,这些盐商的势力逐渐膨胀,商人之间的内部斗争,也越发激烈。
    虽然让朝廷赚到了不少钱,可是在老朱看来,朝廷本来是能够赚更多的。
    可是自己说出去的话又无法更改,那只能从别的地方来找补回来了。
    朱寿今天做的事情,就是让那些大豪商狠狠出一笔血!
    第三个倒霉的,那就是大明的那些官员了。
    大明立国以来,虽然老朱三令五申,禁止官员贪污。
    但是,贫穷的官员,终究还是少数。
    至少在这应天府,脑满肠肥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
    他们没必要贪污受贿,来钱的路子就很多。
    不需要官商勾结,他们自身便跟富商联姻。
    有了这层关系,很多隐形的潜规则便能够被那些富商利用。
    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又哪里有那么多绝对的清正廉明呢?
    即便是老朱这样的皇帝,也做不到这一点。
    更不用说,这年头,能够科举做官的,肯定都是家境优越之人。
    他们当了官之后,不反哺家族,老朱绝对不相信。
    之前售卖洪武盐的时候,那些普通官员的购买力,甚至还要超过勋贵,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老朱倒不是那种见不得自己手下有钱的人。
    可是,前人都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
    百姓都没富裕起来,你们这群当官的就夜夜笙歌像什么话?
    既然你们有钱爱得瑟,那就别怪咱坑你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